第一反應:谷歌勸你遠離網絡,這就像煙草公司告誡你不要吸煙一樣怪異。
第二反應:是的,我的確花太多時間盯著各種屏幕了。
第三反應:他開什么玩笑呢?“關掉屏幕”說起來簡單,可當今世界,屏幕對我們的包圍就像是海水包圍著魚兒。
第四反應:“注視你所愛的人的眼睛”聽起來越來越像是在說通過iPhone或Skype賬號注視,或者說關注他們的Facebook更新。
我知道施密特想說什么,但這聽著怎么都感覺有點……傻。
試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醒著但一小時沒看屏幕是什么時候?——智能手機、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汽車GPS導航儀、iPad、iPod、Kindle、任天堂DS,任何屏幕都算。你上一次一小時沒接觸數字設備是什么時候?——任何形式的數字化設備。你上一次花一小時坐下來、沒有中斷地讀一本書是什么時候?——其間不檢查手機、也不抬頭看屏幕?上一次你出去散步(不管去哪里)但沒掏出手機是什么時候?當你出門時,哪個更不能忘了帶上:手機還是錢包?
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早上被黑莓(是的,我還在用黑莓手機)的鬧鈴叫醒的人。半小時后我開始查看《德拉吉報告》(Drudge Report)以及福布斯網站的新聞頭條,并打開iTunes。再過半小時,我已經在看著我那輛奧迪車里的屏幕,在NPR、BBC和天狼星XM衛星廣播公司(Sirius XM Radio)的地下車庫(Underground Garage)節目間選臺。隨后的八個小時,我差不多都盯著一臺電腦屏幕。不是坐在一臺筆記本或臺式電腦面前,我就是在手機上查看郵件和Twitter消息。我的生計全都仰賴于你們能看著屏幕。就連在科幻世界中未來,人們也免不了要看屏幕。周日,當我開始寫作這篇文章時,我正和兒子們一起坐在沙發上觀看《星球大戰前傳2》(Star Wars: Episode 2),其中歐比旺·克諾比(Obi-Wan Kenobi)正通過一個屏幕界面將自己的一幅全息圖像傳送給無數星系之外的尤達(Yoda)。一個字,酷。
并不是我喜歡這樣。但互聯網就是一個無底洞,你不得不實時追蹤它、供養它。我積攢著從《紐約客》(The New Yorker)、《經濟學人》(Economist)、《名利場》(Vanity Fair)、《美食與美酒》(Food & Wine)雜志中撕下來的大堆文章(用Twitter的話來說就是“#大長篇”<#longreads>)并相信“總有一天”會去閱讀它們,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