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城市晚報訊看過電影《碟中諜4》的市民,肯定被里面特工所使用的高科技所震驚。利用眼部和面部就能識人,當出現這個鏡頭時,許多觀眾會認為,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效果。然而,這些看似不可能的高科技,都被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實現了。
揭秘
神奇的數字藝術>>
視聽盛宴 數字媒體創造出奇跡
在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虛擬與現實新媒體維空間數字呈現實驗展”的展廳里,徹底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虛擬與現實。
當光控裝置打開時,瞬間,幾十米高的圓形大廳梁柱發生了畸變,這些梁柱有秩序地在扭曲著、斷裂著。在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中,圓廳突然變成了一座輝煌的宮殿,變化之快讓人應接不暇。
這是一組名叫《結構主義》的作品,正當人們觀看時,突然山洪暴發,沖向教學樓,一會教學樓又像一個大魚缸,讓觀看者仿佛置身于一座海洋館里,感覺鯊魚就在對面,甚至有種觸手可及的感覺。
這些都是用數字技術所完成的,負責研發項目的徐老師說,這組作品是利用共享空間的建筑結構,展示了數字媒體的超強功能,完成了大弧面立體多維光投影演出,實現了虛擬主體影像變換視覺空間的理想。
真假難辨 讓人感受虛擬的真實
“那不是學校的老師嗎?怎么跑到窗戶里去了,還砸玻璃呢?老師這是干什么呀?”看到這個場景的同學發出疑問,甚至還有人要上前去打招呼。可任憑學生怎么招呼,老師都聽不見。
周圍的場景隨著燈光的交替在不斷地變化,一會兒是嬰兒房,一會兒是衛生間,當窗戶里的人打著手電筒從玻璃窗往屋內照射時,還會出現亮光。如此逼真,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慑e了,這種利用3D技術制作的動畫,讓人真正地感受到了“眼見的也未必真實”。
研發這個《虛擬的真實與真實的虛擬》項目的大二的肖同學說,該項目采用的是全息影像技術,是兩種視覺載體結合與互動技術的完美呈現,在全息屏幕上投射1比1人像,利用摳像技術,精準地處理虛擬人物,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還原視覺上的真實。讓觀眾由觀看轉變為參與,體味虛擬與真實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再現
美國大片中的場景>>
人臉識別 很輕松就能找人
最神奇的展廳要數項目《Weird》,當站在房間里,乍一看四面只是玻璃房子,可隨著一陣跺腳聲或者發出一聲尖叫,記者的影像就被定格,而且無論記者怎么走動,都不會改變,而最神奇的是,記者的影像定格后,其他的屏幕就出現了多個自己,仿佛是一個復制機器。
緊接著,記者轉過身來,一面鏡子正好照到,可以看到,鏡子里出現了一個鬼臉,記者看不到自己的臉,無論走到哪里,這個鬼臉都代替著自己的面容,十分驚悚。隨后,其他人進入,都是這般景象,人越多,鬼臉越多,在不同的玻璃墻面上晃動著。
研發項目的徐老師說,該項目試圖在多維影像矩陣中,探索復合信息傳達與應用的特殊規律。試圖利用人臉識別與運動控鍵技術,去尋找真實與荒誕的臨界點。這可以運用在機場或者一些公共場所,無論是哪個人都可以準確地識別,就像電影《碟中諜4》演的一樣,這個人的相關信息都可以詳細介紹出來。
意念交互 想什么就有什么
如果你想眼前出現一片森林,結果投影儀里就真的出現一片森林,或者你想眼前出現一只鳥,也就真的有了?你是否會萬分驚奇?這個以前只能想想的做法,昨日,在《意念的交互》項目中,記者也得到了驗證。只要測試者的頭上戴上腦電波的識別器,這個不可思議的景象就出現了。
而研發這個項目的團隊中的許多學生,都是來自大一的新生。據趙老師介紹,在“讀圖時代”的今天,“讀腦”與“讀圖”實現了技術與藝術層面上的互動。該項目通過腦電波控制技術去支配圖像的運動,透過裝置在大腦上的微小電極,感受腦電波中細微的電波變化,實現人腦與電腦的交互。不需要任何肢體動作,就可以操縱畫面上的形體與色彩變化。
展現
令人驚嘆的3D技術>>
全國高校首部3D電影問世
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窯變》,在去年就風靡各大高校,今年原班人馬又拍攝了《窯變2》。而這部電影,也成了此次展會的重頭戲。坐在觀影室里,仿佛置身于大型影院里,當男主角生吞金魚時,一條活潑的小魚就很真實地被吞進嗓子里,讓觀眾也想觸手去摸一摸金魚。
如此逼真的效果,很難想象,這是高校拍攝出來的一部3D影片,毫不遜色于上映的大片。電影的執行導演薩翔同學說,《窯變2》是采用垂直分光式立體拍攝方式、以雙機垂直單反鏡片拍攝的3D實驗電影,是國內高校首部獨立拍攝的影院版3D影片。
制作3D版本游戲吸引眼球
探索
數字技術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觸控世界” 展示全智能導診系統
在昨日的展廳里,《觸控世界》一項很吸引人,它向人們展示了數字化醫院交互式全智能導診系統;公共交通數字化智能導航系統;商用交互式數字影像裝置等案例。以往人們到醫院看病,會不知道掛哪個科室的號,不知道要怎么走路,這些系統就可以全部解決,只要用手觸碰,自己哪里疼就碰身體的哪個部位,就能找到對應的掛號科室。
同樣,公共交通數字化智能導航系統更為先進,公交車幾分鐘到站,一共是多遠的距離,都可以清晰地顯示。對于這些實用性比較高的智能系統。據參與研發的大二的賈同學介紹,《觸控世界》整合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控技術、數據庫技術、多線程等技術進行面對對象的軟件開發,在納米平面感應觸控平臺、紅外交互數字觸控平臺、光感成像數字觸控平臺上,實現了程序的穩定性、兼容性和互動性。
后世博時代 體驗讓科技融入生活
展覽室內的每一個項目都令人稱奇。據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的王院長介紹,這次實驗展是“后世博時代”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面臨世界范圍內的“數字化媒體革命”所做出的一次探索和回應,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所支配的視聽語言與觀眾進行一次溝通和交流的新奇體驗。
王院長說,也是想通過科技的力量,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文化產業和生活緊密結合。將意念融入到生活中,比如回到家一想,電飯鍋就開始燜飯了,或者只要一揮手,家里的電燈就亮了,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現在的科技已經很發達,不缺少技術,只是缺少創新的思維?,F在也是盡快將科研與創作成果向著應用的方向轉化,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