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彩電市場推廣4K技術,甚至更高階的8K技術一定對面板和彩電企業大有好處:技術含量提升、成本提升、售價自然提升,也可能帶來更高的利潤。但是,這種產品對于消費者,又到底有多大的好處呢?
美國DisplaySearch公司高級副總裁Paul Semenza指出這種電視(4K液晶)“要想普及的話,與3D電視一樣需要解決內容較少的問題”。他表示,今后該領域需要開發能夠保存4K×2K影像的光盤以及全高清影像的升頻技術。
與調研機構對4K前景的擔心不同,面板企業,特別是大力推動4K技術的臺灣企業的看法卻非常積極。友達光電總經理彭雙浪說:“2K×4K面板具四倍FHD分辨率,使得影像更為細膩真實,不僅適于3D電視,亦可應用于大尺寸電視產品。友達計劃陸續把2K×4K技術導入55英寸以上的面板產品應用。” “2K×4K顯示技術是奇美電子研發的重點,我認為,液晶面板的超高高分辨率也為裸眼3D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奇美電子營銷總監陳亮旬也作出與友達相似的表態。目前友達55寸4K面板液晶應用在東芝的裸眼3D電視之上。
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顯示而言,由于蘋果掀起的超高PPI(像素密度,每平方英尺像素多少)需求革命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從過去傳統的100PPI級別直接拉到200PPI以上。到2012年,諸如3.5英寸/3.7英寸智能手機顯示屏將達到驚人的400PPI。
對于電視機而言,超高解析度面板的面板制程技術(主要為金屬氧化物技術)的成熟也讓,2012年成為UD(4K×2K級別)的面板產品的元年。從32英寸到84英寸,現在市場已經能夠提供全尺寸線的4K產品用于不同的大尺寸顯示行業。
但是,小尺寸面板和彩電的應用有一個根本區別:手機、PC顯示器、平板、筆記本電腦等都屬于“近距離觀看的產品”。而且這些產品主要顯示程序性畫面。因此。這些中小尺寸應用高分辨率、高像素密度面板一方面不需要擔心“缺乏足夠的應用”,另一方面也有著近距離觀看對更細膩畫面的強烈需求。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上,19到24英寸的電腦顯示器,全高清產品已經很多。但是32英寸的液晶電視全高清遠沒有成為主流。因為,電視機是遠距離觀看:即便只有32英寸也需要2米的觀賞距離——距離抵消了像素點的顆粒感,使得更高分辨率的產品畫質提升不大。
事實上,就目前的應用而言,真實的對高像素密度有需求的技術主要來自于裸眼3D:裸眼3D技術會使得屏幕解析度出現大幅度的損失。在解析度損失的背景下,要保持高清晰畫面,就必須依賴更高的像素密度。然而,問題在于,不僅現在4K的影像信息很少(即便很多電影也僅僅是只作為2K的清晰度,電視劇更是絕大部分為2K甚至1K,甚至480P的清晰度),3D電視內容則更是少的可憐。
另一種技術是“程序性的清晰度和2D到3D的轉換”。在好萊塢,這種技術已經得到很廣泛的應用:因為其成本低廉,并且能是一些老的影片變成高清或者3D的(例如,今年熱播的3D版《泰坦尼克號》就是采用這一技術實現的)。如果將這種技術與4K面板配套移植到彩色電視機內,缺乏“片源”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過這一就絕方案卻面臨兩難境地:效果好的技術方案成本居高不下——只適合于好萊塢的創作型應用;便宜的技術方案則效果低劣。
因此,暫時性的市場還看不到對4K電視的“迫切”需求。不過,也許這并不能阻止4K電視的推出。
以國內市場為例:網絡電視的實際接入率不足4成,長期有效使用率更是低到1成,但是網絡電視卻占據彩電型號的絕大部分,42英寸及其以上產品不帶有網絡功能的機會沒有;在說3D電視,也擁有總銷量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然而少的可憐的3D內容卻使得3D電視的實際應用情況“歷史性的最糟糕”;且不說3D,僅僅是高清電視這一概念,在國內應用也不為樂觀:大多數居民用高清電視再看的還是傳統的模擬標清信號——雖然大多數高清電視都提供標清到高清的倍線轉換技術,不過這種轉化后的“高清”效果并不理想。
“彩電產品超前內容市場,內容制作超前廣電播放系統”——這已經不是秘密,也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即便如此,消費者還是在大量的消費者這些超前的“彩電產品”。彩電市場存在著嚴重的“被消費”現象。
第一, 彩電企業努力推出新產品,老舊技術的產品已經難能買到,彩電消費者不消費超前產品幾乎不可能;第二,彩電是家電中的大件,尤其是平板電視價格不菲,使用壽命也很長,消費者具有超前消費的意愿和沖動。第三,平板彩電市場一直是一個薄利市場,企業主要利潤來源是新興技術產品、高端產品,彩電企業具有推動更高階技術產品普及的內在動力。
因此,從彩電消費市場的規律來看,缺乏4K片源似乎不會成為4K電視能夠獲得歡迎的障礙。尤其是在4K產品的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不會超過傳統產品太多的背景下,4K彩電的普及并不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