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3D革命高潮即將到來

   2012-06-26 轉載于網絡佚名3610
導讀

 3D將時尚從藝術還原到一門技術,這門技術隨3G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它令時尚變得更生動嗎?還是更乏味?關于它的未來,所有推斷

 3D將時尚從藝術還原到一門技術,這門技術隨3G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它令時尚變得更生動嗎?還是更乏味?關于它的未來,所有推斷都為時尚早。盡管3D幾乎泛濫到時尚圈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尚未成熟、合理的運用手段仍令它與大眾生活僵持在一段微妙的距離之外。然而,更有趣的是,也許正是這段距離才讓兩者之間產生將至未至的美。

  令時尚圈趨之若鶩的技術革命

  成熟的3D技術能勝任的不僅只有“噱頭”這個角色。在3G時代中,除了被生硬地移植在時尚雜志、廣告里,它本應該有更大的潛力,為藝術服務。

  生硬跟風 用力過猛

  我承認,我從來不是一個好的電影觀眾。每次走進放映廳,坐定,如果20分鐘內劇情不能吸引我,我必定倒頭大睡。雖然很害臊,但自從3D眼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電影院后,我發現,我這個不懂事的毛病是越來越難改正了。

  我孤陋寡聞,不明白3D技術到底為《加勒比海盜》和《功夫熊貓》鍍了什么金,我近視的閨蜜倒是夸獎過,視覺上推進的字幕讓她如魚得水,但是,于我,戴上那副催眠眼鏡,只會更迅速地進入“關機”狀態。當然,《阿凡達》除外。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技術服務不到藝術,那么,它的存在是否也將貶值?

  技術運用得不合理、不成熟,并未阻擋3D迅速泛濫,我們仰仗紅藍鏡片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日子,應該不會等太久了。在電影界對3D技術趨之若鶩之時,時髦的時尚圈以后來居上的姿態,成為了新科技的最大擁躉。英國老牌時尚雜志《Dazed &Confused》作為響應3D技術的先驅,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3D專題并附贈了3D眼鏡,不少人第一次透過紅藍偏光鏡片在紙上看到了那組“非同凡響”的時裝大片,此后,效仿與追捧便一發不可收拾。意大利版《Vogue》《GQ》《V Magazine》《Interview》緊隨其后,爭先恐后地推出各自的創意,那陣勢跟《阿凡達》之后,電影界被3D之風吹得偏癱的窘態別無二致。如果有一天3D真的攻占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時尚圈當屬摧城拔寨的頭號功臣之一。

  在群雄逐鹿之時,意大利版《Vogue》尤為賣力。他們請來時尚攝影大師,讓全裸的性感超模登上封面,以便3D技術更周到地呈現噴血曲線。《Vogue》編輯們得意地注解:“這是一本打破自己的書本束縛,在讀者手中變得真實的雜志。它改變了雜志本身的存在狀態,又一次挑戰了印刷媒體的嚴格限制。”這么說來,此猛料不是早在《國產凌凌漆》里就被星爺耍過一番嗎?

  3G時代下應運而生

  是3D改變了雜志的存在狀態嗎?還是因為雜志狀態的改變,灌溉了支持3D的“土壤”,讓新的視覺科技代替了舊的觀賞模式,在時尚圈有了一片用武之地?

  3D技術領域的資深人士丹尼爾·西蒙斯曾說:“3D一直就像一個屢屢進城演出的馬戲團,觀眾的新鮮感過去之后,馬戲團就該走人了。”在高質量的個人3D顯示設備推出之前,這種方式似乎仍然在速朽的噱頭和永生的經典之間尚未定型,沒有人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不過比起紙媒生硬的詮釋,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3D出場則仿佛顯得更加自然。還記得初夏那場Burberry在北京的熱鬧派對,眾星云集和大牌樂隊的演出都不敵那場僅5分鐘的3D時裝秀引人入勝。虛擬的超模在T臺上相向而行,至中點時“撞出”漫天美妙的雪花,讓周遭的人連聲驚嘆OMG……即便是每季頻繁往來于米蘭、巴黎秀場,見慣大世面的各位資深們,也鮮有給出這樣的喝彩。

  這并不是3D技術第一次出現在時裝秀場,早在2006年,Alexander McQueen的秀場上,虛擬Kate Moss的壓軸亮相,已經技驚四座,成為傳世美談。不過,眾人皆知,年輕的Christopher bailey比Alexander McQueen更會討好市場,對于Burberry來說,3D技術不單是展現品牌創造力的奇兵,也是拉攏更多生意的利刃。上一季,他們與電視臺Sky TeleVision合作,利用其創新的3D技術制作影片,將倫敦時裝周現場的走秀現場,以串流技術發送到紐約的Skylight studio片場、巴黎的概念店Colette、迪拜的The Address酒店、東京的La Fabrique“Burberry之夜”,不能前往倫敦現場觀看盛況的貴賓們,只需坐在播放3D畫面的大熒幕前,戴上一副3D眼鏡,就能身臨其境。而這一場3D秀幾乎成為了2010秋冬四大時裝周期間最具熱度的話題。

  而到了這一季,顯然,更多的品牌參與到了3D大戰之中,Diesel、Armani Exchange、ellus……不約而同地在廣告中顯示著年輕品牌與時俱進的誠意。而時尚雜志更不必說,盡管尚未全面代替傳統時裝圖片的拍攝方式,但是隨著全球進入3G時代,四鳳兒、二派占領年輕消費人群,3D稚嫩的拳腳已經開始逐漸出落得結實有力了。

  作為一門生意  3D已經開始創收了

  3D從一門技術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場視覺革命不但企圖改變整個世界的生活方式,而且已經付諸行動,把觸角伸進了大眾的荷包。

  當大家仍以為3D只作為一種花俏的新技術存在,而無任何實質用途的時候,我們對它的認識恐怕又慢了一拍。事實上,它已經開始成為一門生意,在時尚圈的各個領域創收了。

  3D眼鏡便是第一個下手的對象。先是LensCrafters、Oakley這類專業眼鏡品牌先發制人,影院之外的年輕人不用為搞不到一次性3D眼鏡而犯愁,在他們用iPad下載各個雜志的APP業務時,可以順手抄起自己的3D眼鏡,隨時置身于立體世界。然后,時尚品牌當然也不肯放過這樁生意,Gucci、Calvin Klein、Armani Exchange先后也推出了不同款式的3D眼鏡,除了別無二致的功能以外,它們又賦予了3D眼鏡時髦的外觀,讓愛嘗鮮的年輕人擁有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不過,為個性付出的代價也昂貴得多,比如,Calvin Klein去年底推出的設計款就需要180美金。

  有投機玩短線的,也有樂得放長線釣大魚的。Armani Exchange的3D眼鏡便是隨知名時尚刊物附贈的。市場總監Tom Jorrold對于3D計劃顯然成竹在胸:“我們兩年前的調查顯示,我們的顧客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擁有一臺iPhone或是黑莓手機。”對于這群喜新厭舊的年輕消費群體,Armani的野心顯然不是180美金就能滿足的。

  還有更周到的品牌,為顧客們建立了網絡3D購物目錄,當你在iPhone上打開品牌網頁,進入挑選菜單的時候,觀看者只需通過鼠標點擊、拖曳或者旋轉畫面,就能細致地審視運用360度全息攝影技術的模特照,它會帶你領略服裝的每一個細節,從前到后,絕無死角。此計一出,任Ebay、Net a Porter這樣的熱門購物網站展現出100張細節圖,也望塵莫及。怕是以后網絡購物的買家越來越難伺候了。

  不但中看 也中用

  從攝影到設計,3D概念的“焦點”由虛變實。它可以在任何一個角度、以各種各樣的姿態在時尚圈生根發芽,可見它的生命力也許并未像我們擔心的那樣速朽。

  3D技術在時尚圈也算得上是物盡其用,它不但在雜志里博人眼球,在舞臺上艷驚四座,在生意場上占得先機,也可以實實在在地穿在身上引領新一季的風潮。

  剛落幕的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炒得最熱的話題又落在荷蘭的時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名下。上一季,這位曾在Victor&Rolf打工的年輕設計師與建筑大師Daniel Widrig跨界推出的一組3D立體雕刻時裝便讓他在圈中一舉成名,不到一季時間,這位原本還在哥本哈根時裝周闖蕩的小角色,便成為了今年巴黎“高定”上的大紅人。超模劉雯作為此次Iris van Herpen的壓軸模特展示的那套骨架裝在微博上已不知被轉發了多少次,而整個時裝秀仍繼續保持著設計師以往的立體設計風格。不過依我看,Iris van Herpen的躥紅多少都摻雜了幸運的成分,時代賦予了他機遇,如果說3D時裝只是建立在立體設計的基礎上,那么早十幾年的Hussein Chalayan、早幾年風頭無兩的Gareth Pugh都能算作是3D派里的祖師爺了。

  也有不靠噱頭向3D時代致敬的選手。最直白的是老頑童Jean Paul Gaultier,還記得上一季秋冬同事從巴黎時裝周歸來的興奮,向我娓娓道來Jean Paul Gaultier秀場上令人振奮的生命力。3D影像的抽象印花成為那一季品牌最醒目的亮點,搭配David Bowie華麗、妖孽的搖滾形象,當真是老樹新花,60年代和21世紀時空對撞出的火花至今仍令人贊嘆。這場3D印花革命之后,便崛起一輪立體印花風潮,雖然,轉至秋冬Jean Paul Gaultier又改頭換面玩起了新游戲,但他的后繼者、英國設計師Mary Katrantzou卻在此后將3D立體印花引入了另一個更成熟的高潮。她的“the woman in the room”立體印花系列不但備受美版《Vogue》的肯定,也在市場上大獲全勝,成為了印花店鋪的又一金牌字號。

  有了成功的試金石,更多打著3D旗號的設計也在市面兒上不斷展現著它們的潛力。Continuum Fashion和Shapeways設計出的首件3D泳衣,不用海綿墊吃力地擠出C cup,光是靠錯綜復雜的3D圖案便能讓胸型變得波濤洶涌,不知是多少“太平公主”的福音。瑞士表商Romain Jerome推出的太空侵略者手表,表盤上的太空迷之生物和飛船都以3D形式呈現出童年時八位機游戲的點陣畫面,想必也能征服不少貪玩懷舊的買家。

  只要你在Google上點一下鼠標,便能發現,從頭到腳,時髦的3D無孔不入??磥淼つ釥?middot;西蒙斯的定論為時尚早,3D不但沒有被打入冷宮,連看客那股新鮮勁頭恐怕也還沒有退潮。雖然在3D與大眾生活之間架建起來的橋梁越來越多,但也正因為抵達彼此的路途尚不平坦,還需完善,才使兩者之間的距離產生了美吧?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1391.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