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智能移動醫療:未來醫療領域的“全科醫生”

   2012-07-02 轉載于網絡佚名3250
導讀

繼社交、游戲、電商、攝影之后,醫療健康類應用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打開蘋果應用商店,用戶可以搜到上萬種健康醫療類產品,業內

繼社交、游戲、電商、攝影之后,醫療健康類應用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打開蘋果應用商店,用戶可以搜到上萬種健康醫療類產品,業內人士不禁感慨:“現在已經沒有藍海了,很多領域才兩三年時間就已經是紅海一片。而且財富效應讓太多的人、太多的資源進來淘金。”

去年723溫州動車組事故發生后,一款中文版的手機軟件“現場急救指南”下載量猛增,截至年底,下載量接近100萬次。可以看出國人對在災害傷痛急救的意識正在迅速上升。

2011年另一件事受到廣泛關注的話題就是有關老人發病倒地該不該救助?如何施救?為此衛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

其實,傷病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當專業救援隊員還沒到達或無法到達的時候,開展妥善的自救和互救對于保全生命和降低傷殘率都至關重要。實踐證明,急救重在最開始的黃金5分鐘,坐失良機或錯誤施救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或嚴重殘疾。目前我國心臟驟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而美國的拉斯韋加斯州已經高達74%,急救已經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生存能力。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例如歐美,政府對民眾的意外傷害急救意識和技能都相當重視,每個家庭和汽車都配備了專業的急救包,并且組織民眾進行培訓。

傷病現場應該積極施救,但由于國人大多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所以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由于擔心次生傷害而畏懼退縮。有企業針對這種情況開發急求手機軟件,充分發揮了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為戶外急救及家庭急救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移動醫療 大有可為

2012年3月31日,由艾瑞咨詢集團舉辦的中國移動應用開發企業TOP50榜單出爐,移動醫療企業有2家入圍。

“醫療類應用相對小眾。”何方平說,“中國醫務人員總量按照官方數字是600萬醫務人員,100萬在校學生,跟十幾個億普通人群相比,它算是小眾。” 但是何方平認為,這個細分市場的商業價值相當可觀。“美國做這個市場的上市公司有兩三家了,并且上市好幾年了,都是直接面向為臨床醫生服務的App。”

臨床決策需要信息、知識和經驗三方面的支持,而知識的價值取決于它的相關性、正確性和易獲得性。而MediX®是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技術專門面向一線醫務工作者開發的基于知識管理的臨床問題求解系統,由結構化的臨床醫學知識庫及軟件化的決策工具所組成。

臨床的好處有哪些呢、美國一項調查,90%以上被訪問的醫務人員承認電子化的臨床信息和決策支持工具可以幫助他們迅速找到所需的資訊;三分之一的醫生認為可以幫助他們每天節省半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這意味著他們每天可以多接診3~4個病人,明顯提高工作效率。一項針對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870名醫生的調查,2007年有超過50%的醫生相信使用電子化臨床信息與決策支持工具可以幫助他們每周減少1次以上用藥差錯的可能性,有效避免人為差錯;更可開展即時培訓(just-in-time training),如MediX®可以在醫護人員需要培訓并準確應用所培訓的知識時及時提供培訓,情景式在線培訓效果要明顯好于在教室里的授課式培訓;可通過幫助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減少醫療差錯、提供即時培訓等間接提高患者、醫務人員及醫療機構多方滿意度等。

談產品 鉆醫療

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面向大眾的產品,多數集中在“尋醫問藥”,局限在生病以后的處理。但是從大眾健康角度來講,真正的重心要前移,前移到亞健康和健康人群。“你要把這個概率擴大到健康管理,無論是健康人、亞健康人、患者都存在管理健康的問題,這個定位和面向的人群,跟假定自己已經生病了然后去尋醫問藥有很大差距。”

“美國已經認定iPhone和新iPad屏幕質量、分辨率已經達到醫療設備級。也就是說,醫生可以拿著這個設備直接用來進行工作,比如說看一張CT片子。”何方平說,“我們有種預測,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會使健康管理走入一個普及時代、全面時代。因為人人都擁有手機,當每個人都是互聯網用戶的時候,那么健康管理會推廣到每個人。”

醫療健康類應用的盈利模式相對清晰,“可以借鑒國外已經成功的模式,看看哪些適合我們國家,哪些不適合,還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創新的。”何方平說,總結下來,一是廣告模式;二是收費模式,用戶自己選擇帶廣告自己不付費,或是付費,去掉廣告;第三種是基礎免費和增值服務收費,增值、復雜的功能,要求用戶付費,可以按年度收取費用。

LBS技術幾乎成為智能終端應用的標配,何方平認為,把LBS獨立起來是沒有前途的,結合場景應用才有作為。

說現在 道未來

醫療和健康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在蘋果ApPSTore和Android Market,醫療是獨立一類,健康和健身是另外一類,而在國內的應用商店,健康醫療基本上都分在一類,甚至有的還分在生活類。其實,醫療類應該更加側重于行業應用,健康類應該側重于大眾應用。所以,醫療類軟件一定要強調專業性,否則很難受到用戶的歡迎。

“‘全科醫生’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關鍵也就是滿足了行業用戶的需求,發布后受到一致好評。”何方平根據自身經驗提了點建議,“醫療類應用壁壘較高,沒有行業基礎最好不要涉足。至于大眾健康類門檻就低很多,有個概念就可以去做,或模仿別人的去做,但要做深做好沒有專業知識也會受到較大的局限。”

我們在健康領域的產品布局都是圍繞著健康管理來做的,健康管理的對象是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亞健康及患者,范圍很廣。我們的產品除了提供查詢功能外,還包含了健康管理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和數據庫,支持健康記錄和醫患互動。

這是我們與其它同類產品的最大區別,我們相信這種定位最終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并保障我們在大眾健康領域勝出。

移動互聯網包括物聯網的發展將會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革命,在醫療健康領域,人們可能感受到的變化會更大。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醫療服務延伸到家庭和個人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會給硬件廠商和軟件開發商提供大量的機會,帶來至少10年的繁榮。

據Manhattan ReseARCh Report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美國醫生中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達到了72%,而這一比例在今年年底更是會上漲到85%。 中國醫生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有的醫療機構已在批量采購iPad讓醫生人手一臺,通過移動互聯網來協助醫生開展診療工作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差錯。

互聯網產品能否立足不被淘汰關鍵看兩點,一是產品是否滿足了市場或用戶的需求,這個是根本,沒有這一條肯定無法立足。但僅僅滿足了這一條仍不能保證能活下來,因為互聯網經濟是勝者通吃的經濟,在一個細分領域,往往只能存在2-3家甚至只有1家,是一個競爭最為充分的市場。所以,如果不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并脫穎而出,最終必然會會被邊緣化和淘汰。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1647.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