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最近在國內各大影院上映的電影,各種好萊塢大片以及國產商業大片總有3D電影的影子,自從一部《阿凡達》點燃全球影迷內心對于立體電影的狂熱之后,3D似乎成為一部電影是否“好看”的標簽,引得無數觀眾追捧,同時也使眾多導演著迷。于是卡梅隆將《泰坦尼克號》3D轉制后重新帶到觀眾眼前,讓冰山的立體影像在觀眾懷舊的電影夢中變得觸手可及。而馬丁·斯科塞斯也聲稱熱衷于3D技術,他將一部幻夢一般的影片《雨果》拍攝完成之后,表示希望將自己過去的作品能夠轉制成為3D版本。國內多個導演開始嘗試3D影片拍攝,導演張藝謀聲稱十分愿意拍一部3D影片。然而3D版的電影就真的那么好看嗎?
筆者訪問過很多曾去觀看過3D電影的觀眾,他們紛紛表示,戴上3D眼鏡觀看影片的體驗其實并不舒服,然而更重要的是有些影片沒有必要拍成3D版,2D效果就非常不錯,但是影院只有這一個版本,觀眾無從選擇。有時候影院里大部分都是3D版電影,觀眾觀影的選擇看似很多,實際上是減少了。有觀眾甚至認為,本來2D就足夠但卻只出3D版,這是綁架觀眾的行為。
《畫皮2》電影監制人陳國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是不熱衷3D的,而且感覺近視眼鏡上面還要戴個眼鏡太痛苦。“3D電影在中國不只是一種電影的選擇,而是有好大喜功的儀式感在里頭。3D不見得更好看,但聽起來更奢侈、更貴,光這個標簽就不得了,這和社會風氣及文化品位都有關。電影變成不只是電影,它變成了一個宣泄活動,這個活動帶有‘極盡感官之能事’的態度——要看大片,要3D,要IMAX。”筆者對于這段看法頗為贊同,3D只不過是電影的一種拍攝技術,技術是為了配合故事情節,為了更好地講故事而采用的拍攝方式,如今卻被過度崇尚,反而失去了電影應該去重視的核心——故事。筆者也看過近期上映的多部3D電影,對于大多數影片來說,3D僅僅成為一種感官上的體驗——飛翔、打斗……令人在影像中眩目。然而當你走出影院,影片內容的空洞令你回想不出什么內容。筆者也在思考,3D究竟為影視界帶來了什么?
好萊塢著名電影“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說:“沒有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術”。他對于如今盛行的3D技術的態度很客觀,他認為“可能在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是3D的或者是‘真實’的,但這的確不重要。一旦觀眾將自己融入角色或者故事中,他們將不會在乎那到底是不是3D。”筆者想到不久前剛觀看的一部3D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3》,同樣是一部3D影片,由于故事里性格鮮明的動物形象十分可愛,幽默情節令觀眾爆笑全場,再加上片中歐洲迷人景色的展現,透過3D眼鏡看到的是動物身上整齊逼真的毛發,顏色飽滿的景色令人身臨其境,于是幾分鐘之后,你甚至忘記你還戴著一副3D眼鏡,馬上就進入故事情節中去了。
如果3D立體電影都能讓人忘記3D技術的存在,也許將會非常完美。然而又正如麥基所認為的那樣:制作完美3D電影的真正目的是讓人意識不到它存在,但如果沒人意識到它存在,為什么又要做呢?在筆者看來,任何一種強調觀影體驗“真實”的拍攝技術都沒有錯,然而為追求一種表面的感官體驗過于強化影片的技術形式,而忽略了基礎的故事層面,反而打著3D的旗號令觀眾不得不去觀看,這不僅是剝奪了觀眾觀看選擇的權利,同時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沒有半點益處。電影人,千萬不要為了3D而3D,而應該回歸到電影所追求的本質價值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