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一部《泰坦尼克號》震撼了全世界觀眾的心靈,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票房之最。如今,這位票房史上的傳奇導演“重拾舊夢”,攜3D版《泰坦尼克號》又吸引了全世界觀眾的熱切目光。
尤其令人好奇的是,卡梅隆并不是將《泰坦尼克號》重新用3D攝影技術再拍一遍,而是在原來的2D版本基礎上,利用當今飽受爭議的“2D轉3D”技術而達到“足以亂真”的高質量。
“2D轉3D”鮮有成功先例
卡梅隆一直在尋找絕佳機會讓《泰坦尼克號》重返大銀幕,后來有了將《泰坦尼克號》轉制成3D的想法,并借“泰坦尼克號”沉船一百周年紀念這一時機亮相。
在談到本片的3D效果時,卡梅隆說到:“3D效果把細膩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生動,尤其是一些感人的時刻,在3D的渲染下,感受會更加強烈,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在當初拍攝時可惜沒有3D攝影技術(指他認為理想的成熟的3D攝影技術),而對于現在的轉換,我希望能夠打造出等同于3D攝影機拍出來的效果。”
在世界電影界3D浪潮大張旗鼓的近幾年,以2D轉3D技術制作的電影鮮有成功先例。這些電影普遍因3D效果不夠理想而飽受詬病,甚至被扣上“偽3D”的帽子。其中,2010年由2D轉3D技術制作的《諸神之戰》、《愛麗絲夢游仙境》等,曾被觀眾嘲笑為“只有字幕更立體”。究其原因,有專家認為,“時間和精力比技術本身更是核心原因”。2D轉3D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沒有捷徑可走,沒有足夠的投入,就難有立體效果震撼的佳作出現。
卡梅隆曾一直主張,除非萬不得已,一定要實拍3D。而這一次他自己也打出了“2D轉3D”這張牌,實在令世人既感意外又充滿期待。
據了解,3D版的《泰坦尼克號》保持1997年上映的完整版本,內容上沒有做任何修改,甚至觀眾提出的上百處穿幫鏡頭都原封不動。這一切只是為了保持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當年最初的真實感受。
為達到臻于完美的效果,卡梅隆花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在這部電影的3D效果處理上。據介紹,3D版的《泰坦尼克號》修復和轉制總共動用了三百多位工作者,斥資1800萬美元,花了60周的時間才得以完成。而卡梅隆更是從頭到尾全程參與,細到每一個鏡頭的細節他都親自過問。他們首先對原來的畫面進行修復和重新校色工作,生成4K的數字母版,在這基礎上才進行3D的轉換工作。用卡梅隆的話說,哪怕只是現的2D版本,都比1997年的版本有一個空前的提高。當然,他也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而浩大、“令人抓狂”的工程。
轉換工藝繁復精細 “令人抓狂”
在電影的2D轉3D生產工藝過程中,具體過程大致包括以下流程:
對原始平面素材進行處理,將活動影像數字化為計算機圖像序列。如果原始素材畫面上有字幕,則需使用圖像處理軟件,將字幕抹掉。
圖像分割:通常是用計算機軟件加人工繪制的方式將畫面中每個物體單獨分割開。分割的精細程度取決于要求的轉換質量以及投入的時間和費用。
創建深度圖:每個被分開的面都需要被分配一個深度信息。這些各自獨立的深度信息組合成為畫面的深度圖。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需要根據立體效果不斷調整。
對畫面中的分層部分進行平移,產生立體效果。在2D轉3D的過程中,原始的2D素材有時被當作左右立體圖中的一個畫面,通過位移生成另外一個畫面,這樣做能夠降低轉換的制作成本。但大部分情況下,原始2D素材還是被當作介于左右畫面之間的中間畫面,左右立體圖都是基于中間畫面生成的,相較于前一種做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將由于立體產生的位移平均分配給了左右兩個畫面,提高了畫面精度,減少了因計算造成的畫面變形。
圖像經過位移后,在物體邊緣會形成部分空隙,需要根據背景信息進行重新填補。
檢查立體效果,如果立體畫面看起來太“平”,就要對畫面中的主要物體進行深度微調、三維建模及重新貼圖渲染等操作,以避免立體畫面看起來像放在不同深度的平面圖所組成的畫面。
依照原始素材的字幕重新制作出一模一樣的字幕,并按照立體關系疊加到左右立體圖上。
用計算機將原始素材中的聲音抓取為音頻文件。
將立體圖像序列和音頻文件整合成完整立體影片,在立體電視或者支持立體放映的放映系統進行播放,檢查全片立體效果是否正常。
將立體圖像序列和音頻文件輸入數字電影拷貝制作系統,輸出滿足影院放映標準的數字立體拷貝,并可轉換為包括藍光3D格式在內的各種視頻文件進行出版發行。
延伸閱讀
歐美大片頻穿3D新衣
《泰坦尼克號》只是近年來好萊塢經典大片3D轉制潮中的一朵浪花。自去年2D轉3D的《獅子王》重映攬獲1億多美元的票房后,許多大片都在排隊轉制重映,試圖在票房上再掘一桶金。今年3D版的《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已經在北美和中國香港上映,導演喬治·盧卡斯透露《星球大戰》六部曲都將進行3D修復。迪士尼旗下的《美女與野獸》、《海底總動員》等多部動畫片也都在轉制成3D版本,將于今明年重映,《壯志凌云》等經典影片也將轉制3D重映。
盡管2D轉3D技術由于其制作周期長、耗費大并且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一直備受爭議,但卡梅隆卻對自己的作品信心滿滿:“唯有這樣(指對于《泰坦尼克號》的3D轉換),視覺感官才能提升到另一個新境界。對于十五年前看過《泰坦尼克號》的人來說,再次看這部電影,意義會截然不同。歷經過更多人生成長之后,或許有的人已經結婚了,有的人已經有了小孩。他們現在看待愛情、人生的角度或許和當年不同了,他們所體會的可能不僅是年少時代憧憬的浪漫愛情,而是一種責任感,以及我們生存的目的,還有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