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詹姆斯.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了3D電影以來,3D電影便成為好萊塢片商爭相嘗試的香餑餑。不過,在3D電影越來越多的同時,3D視效也在漸漸失去吸引力,至少在英國是這樣。近日,英國《衛報》撰文指出“3D噱頭對于觀眾來說已不再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掏錢理由,高票價、佩戴不適的眼鏡、不出色的銀幕亮度再加上高清電影臺、在線電影院的沖擊,令3D電影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像《國王的演講》這種文藝電影票房大賣,更是將3D的感染力推到了谷底”。
3D電影票房下跌 “阿凡達式”輝煌難再現
2009年的《阿凡達》讓全世界觀眾感受到了3D的視覺震撼力以及吸金力,該片在英國席卷了1.7億美元左右的票房。此后的兩年時間里,英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也因為3D的刺激,從8.54億英鎊漲到了10.4億英鎊。這使得英國成為歐洲第二大電影市場(法國第一,德國第三),加上爆米花、廣告等“附加項目”,英國電影工業的全年產值達到了14億英鎊。
不過,在《阿凡達》過后,3D電影的票房成績便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011年英國上映了創紀錄的47部3D電影,但即使是有《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變形金剛3》這樣的票房大鱷,3D電影的票房表現卻依舊不容樂觀——總票房下降了700萬英鎊,降至2.3億英鎊,售出的3D影票占所售影票比例也從24%下降到了20%。
2010年,英國電影市場上每部3D電影的平均收益是850萬英鎊,而這個數字在去年跌到了490萬英鎊。對于這種結果,有分析人士指出:“幾年前,人們去電影院看3D,是為了看看什么是3D.而現在,這種情況結束了,人們開始抵制和反對種種不盡如人意的3D電影。”
作為一部低成本文藝片,奧斯卡獲獎電影《國王的演講》在英國本土的票房達4600萬英鎊。
傳統電影票房堅挺 3D電影“來得快,去得快”
由于3D電影票在價格上比一般電影票高出30%,加之佩戴不適的眼鏡、不出色的銀幕亮度以及不盡如人意的視覺效果,令3D正在慢慢喪失曾經的吸引力。拿去年上映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為例,這部影片上映了3D和非3D版本,最終結果是,3D僅僅貢獻了全部票房的48%,如果考慮到票價的差異,那么觀看3D版的人次可能還不到總人次的30%。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英國本土的傳統電影卻在去年拿下了耀眼的票房成績。一部沒有特效、依靠表演和精妙敘述的傳統電影《國王的演講》獲得了4600萬英鎊的票房,位居全年票房的第二位,而另一部由電視劇改編而成的喜劇《中間人》則拿下了4500萬英鎊的票房。這兩部電影的制作成本僅為950萬和350萬英鎊,它們代表了傳統英國電影的“票房造詣”。
在這一系列票房數據背后,《衛報》認為高清電影臺、電影租賃市場和在線電影院正在不斷地沖擊著傳統院線,電影業的前途依然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在這種不確定中,3D電影首當其沖地成為了消減對象,正如同1950年代那次“3D浪潮”一樣,3D電影可謂“來得快,去得快”。2012年,英國將上映33部3D電影,比2011年足足減少了14部。而且,因為奧運會的沖擊,這33部3D電影未必能在英國占到什么便宜。高昂的油價、不斷上漲的“出門成本”也會讓人們更加審慎地選擇影片——3D噱頭已經不再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掏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