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增強現實”技術等待移動互聯網引爆點

   2012-07-05 轉載于網絡佚名3070
導讀

增強現實雖然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但隨著Google等公司的有意推動,高通等前端設備和技術提供商,已經開始投入更多了。給我一

增強現實雖然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但隨著Google等公司的有意推動,高通等前端設備和技術提供商,已經開始投入更多了。

給我一張地圖吧?;蛘?,給我一部手機。

當你第一次來到一個城市,通過手機中的GPS定位了位置,然后打開手機的攝像頭對準眼前陌生的街道—過一會兒,相關的數字信息會疊加在拍攝的街景旁:機場和車站的入口、城市交通的售票廳、一家餐館的招牌菜、一處景點的門票價格、一家購物中心的打折信息,同時也會展示它們究竟藏在哪個拐角,而名字就標在那些建筑物的頭頂上……

我們不想重復“這已經不是科幻電影中的鏡頭”的老調調,但是對于這種“增強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應用,現在要實現起來的確已不是問題。

一些開發者正在躍躍欲試。高通公司資深技術經理凌璠對《第一財經周刊(微博)》說,自高通公司在2011年下半年推出面向開發者、可以免費使用的AR開發SDK(開發工具包)以來,已經有超過1.9萬名開發者和中小開發公司下載了這個工具包。他們主要分布在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另有少部分在中國。

2010年6月,高通公司正式宣布了自己的增強現實市場計劃,扶持開放平臺,此后先后推出基于Android和iOS平臺的軟件開發包。這家公司除了以此降低AR應用的開發門檻之外,更長遠的計劃還包括在其主推的Snapdragon系列移動芯片中直接植入對AR的支持。

其實AR第一次被應用在手機上,距我們現在看到的要早很多。一家名為PresseLite的法國軟件開發工作室,曾在2009年8月推出過“Metro Paris Subway”這款軟件。當你安裝之后,通過iPhone攝像頭觀看部分巴黎的街道時,屏幕會顯示附近店鋪的信息。

是的,就是在2009年。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3年。盡管與地圖、導航儀以及各種各樣曾經風靡一時的“簽到應用”相比,AR軟件的使用體驗更好、視覺效果更令人愉悅,我們也可以不時看到這一技術在其他領域,如互動媒體、廣告等行業得到嘗試的消息,但它卻始終沒有真正走入大多數人的生活。

這多少有些令人好奇。

按照習慣于字斟句酌的科學家們的定義,增強現實是指“允許用戶看到真實的世界,同時在真實的世界上疊加或混合信息”。最初它并不是一項民用技術,在1960年代,它最先被波音公司用在了飛機維修上。但那時的使用者必須穿上一套類似宇航服的服裝,因此它自然無法來到消費市場。因為除了極客發燒友,沒有人會對這套東西感興趣。

是手機等手持終端的發展,將AR技術從天上拉到了地下。如今我們動輒可以看到主頻在1GHz以上的移動CPU,進行絕大部分復雜的運算幾乎都不在話下。非要對比的話,今天一臺高配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與當初美國人將人類送上月球的時候所需要的計算機運算能力相當。對于AR應用而言,手機的計算能力早已不是瓶頸。

問題出在提供虛擬圖像疊加功能的圖像識別芯片上。圖像識別芯片的工作相當于玩一場“大家來找茬”,它對圖像的特征點進行掃描,然后將這些特征與后臺匹配信息一一對應,顯示在用戶的眼前。但眼下圖像識別芯片技術的發展仍有待突破,有時識別速度慢,有時甚至識別不出來。我們都知道英特爾(微博)、AMD、英偉達(NVIDIA)和德州儀器(微博),它們可以生產出提供海量和高速運算能力的CPU,但在圖像識別芯片方面卻乏善可陳。

這種現狀極大影響了AR在那些高度依賴視覺的行業,如媒體、廣告、游戲行業中的運用,而視覺效果通常也正是AR技術最具吸引力的地方。AR原本可以在廣告中改變那種一成不變的陳舊的內容呈現方式,通過畫面特征和后臺的疊加,成為立體且信息量豐富的廣告展示,但既有的圖像識別技術,在面對過黑或者過白的顏色時,往往一籌莫展,無法有效地識別特征信息。另外,它通常還需要開發者手動對圖片特征點進行對應,并與希望疊加的內容連接,無法自動生成,極大影響了開發的效率。

如果希望AR應用在更為復雜的領域,比如醫療,在顯示器上直觀地標明需要切除的器官的部位和大小,那么對位置精度的要求,將遠遠高于通常的LBS(位置服務)和導航服務。因為誰都知道,在手術中,1毫米的位置誤差,都可能導致一場嚴重的醫療事故。

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系教授加藤博一,曾率先開發出對AR應用中影像疊加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技術。根據日本《日經新聞》2011年7月的報道,加藤博一和他的團隊正計劃用4年的時間,進一步完善對疊加位置精度和可靠程度的研究,使AR技術能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

即便只是將AR應用在LBS服務上,不少創業公司也發現自己遇到了大問題。要使AR的體驗吸引用戶,就必須有足夠豐富的數據庫,而這往往是大多數創業公司所不具備的。在接受采訪時,觸景無限CTO肖洪波表示,數據庫的確是眼下AR創業公司遇到的大問題。觸景無限是國內最早投入AR技術創業的公司之一,主要產品為面向智能手機的增強現實瀏覽器。

更豐富的數據庫,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圖和位置信息以外,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商鋪、娛樂、交通、資訊等其他周邊信息,這些數據通常掌握在不同的公司手中。在AR暫時還缺乏普遍認可的時候,很少有公司愿意提供自己的數據接口與AR應用公司合作。

看起來,要想增強現實應用獲得廣泛認可,利用掌握了各種海量本地數據、同時可以提供對外開放平臺的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推廣,是一個理想的模型。畢竟大部分公司都對它們提供的可觀流量趨之若鶩。

而它們的確有這樣的計劃。就在2012年2月,一款Google的“增強現實眼鏡”的原型被公布出來。這款眼鏡在一個鏡片中專門安置了獨立的半透明區域,用來疊加顯示各種信息,包括新聞、位置資訊等。在此以前,那些基于AR技術的LBS服務,也大多使用了Google的地圖信息。

在2011年Facebook開發者大會F8上,Obscure Digital公司展示了他們利用Facebook平臺的互動增強現實裝置Connections for Facebook。系統通過3D攝像頭捕捉人的位置,再通過投影儀,使每個人腳下出現的圓圈被各種顏色的柱狀圖包圍。參與者之間的社會網絡和各種聯系,被實際顯示成圓圈與圓圈之間的連線,原本只存在于虛擬空間中的信息和社會網絡獲得了真實的投射。

這些大公司都有意推動增強現實的下一步發展。如果這些可觀的數據庫最終開放給提供AR應用的中小公司、同時吸引更多其他細分類型數據公司的加入,那么離增強現實技術的真正爆發也就更近了一步。

這會真正扭轉大眾對于AR應用的態度。“增強現實應用沒有獲得普及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技術能夠帶來的好處。”凌璠說。

過去高通以手握眾多的通訊技術專利而聞名,也是全球最大的移動芯片提供商之一。如何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找新的競爭優勢和更多利潤來源?這家公司的判斷之一就是增強現實應用市場,通過對開發者和軟件服務的滲透,高通將在一個它們所認為的新興市場上占有自己的話語權。

想象一下,如果Google和Facebook通過開放數據庫,成為AR應用的“數據庫標準”的話,那么通過率先引爆AR的開發者市場,高通就會是開發工具領域事實上的標準制定者。當然,從根本上,這會又一次拉動高通移動芯片的銷售數字。

凌璠承認增強現實市場的增長還有賴于價值鏈的其他環節。但在這個時代,是開發者促進了應用增長、還是應用增長催生了更多開發者的加入,從來就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即便是那些自認為有眼光的公司,也常常需要賭一把,為自己的未來下注。

至少AR應用市場還不是一個過于虛無縹緲的賭注。一個最近的例子是通用汽車公司在其實驗室中開發的汽車AR系統,它被命名為G.M.Tinkers。這套系統通過在車外安裝多個攝像頭和傳感器,監視司機眼球和頭部的運動并及時將一些補充信息顯示在前擋風玻璃上,讓司機更好地了解路況信息,它甚至脫離了手機,成為一個自然界面。

這或許才是AR的終極形態,它更符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計算機界面”的構想。微軟的研究部門正在試驗一種基于AR技術的投影儀,利用4臺Kinect體感設備采集信息,通過手勢的變化在房間的空間里創造出一個計算界面。

不過,在這些瘋狂的點子被實現以前,我們還是更期待在早已普及的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看到增強現實應用被引爆的那一天。

AR應用的典型場景

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與傳統的、僅僅基于GPS位置信息的服務相比,建立在圖形表現上的增強現實應用,可以提供更直觀、更準確、視覺效果更吸引人的服務。隨著數據庫的豐富,疊加在真實場景里的數字化信息,可以更為豐富。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1802.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