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虛擬現實技術在心理治療領域的發展及其應用

   2012-07-06 轉載于網絡佚名4280
導讀

摘要: 虛擬現實以其逼真的模擬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使用者以完整的生物個體融入虛擬系統,其生理和心理活動都能得到充分

摘要: 虛擬現實以其逼真的模擬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使用者以完整的生物個體融入虛擬系統,其生理和心理活動都能得到充分表現。目前,國外許多心理學家已經將這種技術用于恐怖癥等多種心理疾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恐怖癥、注意缺陷障礙、進食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癥、性功能障礙、緩解疼痛等心理疾病治療中治療效果明顯。虛擬現實具有現場感、趣味性、可控性、個性化、安全性強的特點,發展前景良好。

心理治療技術如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家庭療法等,都是在現實中通過引導患者回憶、想象等達到治療的目的。從1993 年起,虛擬現實被應用于心理治療領域[1] ,為心理治療技術的發展開創了全新的局面。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 VR) 是通過一些特殊設備如頭盔式顯示器、圖形眼鏡、數據服、數據手套、立體聲耳機、跟蹤系統、三維空間傳感器等新的人機接口,用計算機技術來生成一個逼真的包括視、聽、觸覺等感覺在內的虛擬時空世界。使用者可以通過傳感器裝置與虛擬環境交互作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變虛擬環境,其感覺、動作與真實世界一模一樣,產生強烈的“親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使用者不僅是以視覺和思維介入虛擬環境,而且更是以完整的生物個體融入到虛擬系統中,在此過程中,個體的各種感知活動如視覺、聽覺和觸覺,以及喜悅、悲傷、緊張與恐懼等情緒反應,都將得到充分表達。它是將模擬環境、視景系統和仿真系統合為一體,利用各種傳感裝置把使用者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現實連結在一起,讓使用者沉浸在虛擬的多維世界中。與傳統的模擬技術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逼真的感覺、自然的交互作用和獨特的想象性。

近期,國外的一些心理學家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治療恐怖癥、注意缺陷障礙、進食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癥、性功能障礙、緩解疼痛等心理疾病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虛擬現實在恐怖癥治療中的應用

1) 恐高癥

1993 年赫姬斯(Hodges) 等以短期焦點療法為治療的理論基礎,運用虛擬現實在亞特蘭大和佐治亞州進行了一系列恐怖癥治療的研究。他們模擬了幾個環境:乘上升的電梯、步行走過人行橋、從陽臺向外看、站在房頂。實驗設計簡單,用學生做被試,也沒有對照組,但療效卻很好。[2] 拉姆森(Lamson) 和梅斯勒(Meisner) 的研究是將30 個被試置于模擬的高空中,治療兩年半后,90 %的被試敢于乘坐玻璃電梯。[3] (P16) 這些積極的研究結果吸引了許多研究者將虛擬現實運用于心理治療,并進行了大量的控制嚴格的實驗。羅斯堡姆(Rothbaum) 的實驗設計很嚴謹,他采用20 個恐高癥患者為被試,隨機分為虛擬現實組和對照組,進行為期7 周的治療。

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虛擬現實組的被試在焦慮、回避、憂郁等方面的癥狀明顯減輕,對高度的看法也更為積極。[4]這項實驗首次證明了虛擬現實治療可以改變人在真實世界中的行為。伊摩爾凱姆(Emmelkamp) 等對虛擬現實暴露療法和現實中的暴露療法進行了比較,發現二者的治療效果基本相同,但虛擬現實組對于高度的態度更好。[5]與現實中的暴露療法相比,虛擬現實暴露療法能更好地保證患者的隱私,患者和治療師不必暴露在能引起患者不安的現實環境中;它可以應患者要求隨時開始,若感不適可隨時結束;其治療更安全更有彈性,可以反復制造同一情境,也更經濟。

2) 飛行恐怖癥

羅斯堡姆小組還對飛行恐怖癥進行了研究。[6]49 名飛行恐怖癥患者被隨機分為三組:傳統暴露療法組、虛擬現實暴露療法組、對照組。治療分8 個階段共6 周,最初的4 個階段傳統暴露療法組和虛擬現實暴露療法組都進行焦慮練習,對照組什么也不做。接下來的4 個階段,傳統暴露療法組在機場真實的飛機中進行治療,而虛擬現實組每周2 次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登機、起飛、著陸和在各種天氣狀況下飛行。治療結束后,立即要求所有的被試都參加飛行測試,虛擬現實組和傳統暴露療法組約76 %患者愿意參加,對照組只有一人愿意。在其后6 個月的隨訪中,前2 組有93 %的患者可以乘飛機并且報告在飛行中焦慮程度降低。羅斯堡姆一年后追蹤調查了24 人,發現治療效果依然保持:虛擬現實組有92 % ,傳統組有91 %可以乘飛機飛行。[7]這證明虛擬現實與傳統暴露療法效果相當并且可以長期保持。威爾得厚德(Wiederhold) 對用虛擬現實暴露療法治療飛行恐怖進行了3 年的追蹤調查,他發現如果在教會患者自我控制時,同時呈現生理反饋,則可以使治療效果更持久。[8]

3) 社交恐怖癥

社交恐怖癥是個人在對可被他人觀察到的公眾場合中預感到的一種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懼,會出現害怕、緊張、回避、無法自控等特征,與人交往過程中總是處在焦慮的狀態。虛擬現實對社交恐怖癥治療的獨特之處是,它能創造一個有知覺、有情緒、能和真人相互交流的虛擬人。社交恐怖癥的主要特點是害怕否定的評價,所以通過虛擬人來引發患者在社交場合的懼怕體驗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斯萊特( Slater) 及同事的研究首先從常見的當眾講話恐懼開始。他們讓患者向8 個男性虛擬人做5 分鐘的自我介紹,虛擬人觀眾有三種反應:

(1) 在整個講話過程中態度平和,一言不發,

(2) 在講話過程中熱情友好對講話者大加稱贊,

(3) 在講話過程中表現出敵視厭倦的情緒。[9]研究發現,即使是在一個隱蔽的空屋子里,面對明知不是真人的虛擬人,在三種反應中,虛擬人的消極反應對患者的影響程度最大。

若埃( Roy) 認為社交恐怖癥源于童年的經驗,[10]是由于早期在交往中的挫折或失敗等痛苦的記憶導致的。因此,研究者制造了四種虛擬環境:執行場景、親密場景、審查場景和判斷場景。通過在特定的場景中激起患者的焦慮反應。當這種情景一再出現時,患者的焦慮程度會減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執行場景是一個會議室,7 個虛擬人坐在一張大桌子的旁邊說著話等待會議開始?;颊呦茸哌M去坐在桌旁,接著主持人進來,她自我介紹后站起來走向掛在墻上的圖前,開始講解一項計劃,毫不在意其他人是否在聽。在親密環境中,患者要與鄰居和朋友一起參加一個小型茶話會,虛擬環境是一個公寓的廚房一角,有餐桌、沙發、餐具以及一些裝飾物。

一個朋友邀請患者和其他4 個虛擬人一起談話。在審查環境中,患者從林蔭道上的一個咖啡館旁走過,許多虛擬人坐在桌旁的長椅子上,患者走進咖啡館找一個朋友,接著又走出來坐在剛剛到的朋友旁的椅子上開始談話,這時侍者拿著賬單過來收錢,詳細地盤問患者。在判斷場景中,患者得學會保護自己的興趣、觀點和需求,她在虛擬環境中的電梯里碰到的2 個虛擬人批評她,樓下的3 個虛擬人擋住了她的路,商店里的經理和兩個售貨員纏著她要她買鞋子。在這些研究中,患者對虛擬環境的反應和她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是相同的,當面對害怕的環境時,會覺得不舒服、焦慮、害羞、臉紅并有一些生理反應。

經治療后,患者的許多癥狀有顯著下降,患者在現實中的社會焦慮和回避行為也顯著下降。在治療后6個月的追蹤調查中,患者能維持良好的行為。

二、虛擬現實在其他心理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1) 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缺陷障礙發生在兒童期,與同齡兒童相比,表現為同時有明顯的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活動過度和沖動等綜合特征。虛擬現實在診斷注意受損方面效果顯著,利用頭盔式顯示器就可以根據需要精確地傳遞模擬的視覺、聽覺和與現實接近的注意條件,從而對注意進行評估。虛擬現實以其客觀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傳統診斷的主觀性和矛盾性。瑞組(Rizzo) 小組設計了一個虛擬現實教室系統,對注意缺陷進行評估。[11] 這個虛擬現實的教室環境很逼真:有桌子,一個女教師,前面墻上有一塊大黑板,一面墻上有大窗戶———可以看到操場和街上往來的車輛,教室后面的墻有兩扇門,從門里可以看見外面發生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根據孩子是否能有效操作控制一系列典型的教室干擾,如教室周圍的噪音、窗外的活動等,進而評估他的注意成績。研究小組將8 個患有注意缺陷障礙的男孩與10 名正常的孩子進行對比臨床實驗研究,呈現兩個10 分鐘的測試任務:一個有分心物干擾,一個沒有。分心物包括:教室周圍的各種聲響,一個在教室里不斷變換顏色盤旋飛過的紙飛機,窗外隆隆開過的汽車,一個虛擬人不斷從一個門進來又從另一個門出去。研究發現,注意缺陷障礙兒童的反應時間長,正確命中率低,指令性錯誤多,全身運動多。這個研究具有很好的信度。

2) 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表現為飲食習慣紊亂,有強迫進食、厭食、暴食者。意大利的瑞瓦(Riva) 小組把虛擬現實與傳統因素結合起來治療進食障礙。[12] [13]他們認為,許多進食障礙患者存在著對自己體形的錯誤意象,所以要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體形,改變審美觀念,增強改變現狀的動機。研究小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向患者逼真地呈現他變形的身體,患者看到自己的身體如此肥胖紛紛要求變瘦一些,當他如此反應時,他對自己的體形也就有了真實的認識,為改變現狀打下了基礎,因為只有認識到理想的體形與現實感覺存在差別才會自覺地去改變它。通過虛擬現實,治療師可以逼真地向患者證明人會有虛假的感覺印象,從而改變個體的不良認知觀念。經虛擬現實治療后,28 名渴望改變肥胖身材的女性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如貪食和社會行為都明顯降低,進食障礙的癥狀減輕,在對食物的態度、體形滿意度、焦慮水平、改變的動機、自信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塞薩(Cesa) 等也報告了一系列用虛擬現實喚起肥胖癥患者對自己體形的認識[2] ,加強其改變的動機,促進人際關系,提高自我績效感,極大地改善了肥胖癥患者對自己身體的意象、身體滿意度、對身體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看法。

3) 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對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或情境延遲和延長的反應,是一種彌散性的痛苦。這類事件或情境有天災人禍、戰爭、嚴重事故、目睹他人慘死、身受酷刑、成為恐怖或其他犯罪活動的受害者等。用暴露療法治療時很難根據需要再重現當時的情境氛圍,而在虛擬現實中則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羅斯堡姆(Rothbaum) 用虛擬現實治療了一名越南退伍老兵的創傷性應激障礙。[14]這位老兵是一位直升機駕駛員。治療過程持續7 周共14 單元,每單元90 分鐘。治療結果顯示他在所有的測量指標上均有提高,療效很好。之后,羅斯堡姆又對越南老兵的創傷后應激障礙進行了開放式的臨床研究,[13]16 名患者被置于兩個虛擬環境中:一個是虛擬叢林,另一個是虛擬直升機。治療師控制著視覺和聽覺的效果,患者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逐步被喚醒關于越南的創傷性記憶。治療進行5 周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癥狀顯著減輕。“9·11 事件”后,創傷后應激障礙治療受到廣泛關注。迪菲德(Difede) 和霍夫曼( Hoffman) 運用虛擬現實重現了世貿中心的爆炸場面進行研究。[15]他們用一個傳統暴露療法治療失敗的患者做被試,讓患者再次置身于虛擬的爆炸現場:各種逼真的聲響、虛擬的從燃燒的大樓里往外跳的人、大樓的坍塌、沖天的濃煙。結果該患者被成功治愈。

4) 緩解疼痛

虛擬現實能有效地使患者沉浸于虛擬世界,忘卻了現實世界的疼痛。霍夫曼比較了虛擬現實和任天堂游戲對燒傷患者減輕疼痛的效果。[16]結果表明,虛擬現實比視頻游戲更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該小組還研究了將虛擬現實運用于緩解牙痛。兩個病人分別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接受牙科治療: (1) 用虛擬現實分散注意, (2) 看電影, (3)什么都不用。病人1 在看電影時和什么都沒用時疼痛度最高,虛擬現實時疼痛度輕微。病人2 報告在看電影時疼痛輕微,什么都沒用時疼痛度輕微到中等,虛擬現實時基本沒感到疼痛。雖然這次研究的樣本較小,但是它證明了虛擬現實可以有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使他們忘掉現實世界的疼痛。

5) 性功能障礙

奧坡特爾(Optale) 小組運用虛擬現實提高了用精神分析法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的效果。[17]他們認為,性功能障礙是早期性角色發展不良造成的,治療應著眼于性角色的重建。他們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喚醒患者的記憶和情感。在虛擬現實環境中,許多小徑通向一個大森林,把患者帶回到他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在虛擬森林中患者要戰勝不斷出現的各種困難。治療及隨后6 個月的追蹤顯示,在37 名心因性性功能勃起障礙患者中,有30 名治療效果良好;37 名早泄癥患者中28 名治療效果良好。奧坡特爾認為正是在虛擬現實中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成功感喚醒了雄性角色認同,重樹了男性自信。虛擬現實被認為是最佳的治療各種性障礙的輔助手段。

6)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和知覺出現歪曲,情感變得遲鈍,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耶羅利( Yellowlees) 運用虛擬現實治療精神分裂癥,[17] 他們設計了一個虛擬環境,逼真地模仿了精神分裂癥病人常產生的幻覺,如墻壁好像在合攏;或把一個人臉的照片嵌入另一張照片上,畫一條直線好像切入畫框使之搖擺,一個聲音始終在一旁喋喋不休。這個虛擬環境喚起了患者自己可怕的視聽幻覺。治療師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使患者認識到他們的幻覺是不真實的,是由疾病引起的,幫助患者在實際生活中忽視幻覺。他們成功模仿了一個女患者的幻覺經歷,并使她的病情得到控制。

三、評價與展望

在虛擬現實中“, 虛擬”與“現實”以非常規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人創造并改變著虛擬環境;另一方面,虛擬世界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獲得客觀世界信息以及重構客觀世界模式的方式。在心理治療中,虛擬現實雖然是虛擬的,但它給予人們的體驗卻是實實在在的。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人工經驗”與真實經驗的差別將越來越小,人們在虛擬現實中獲得的人工經驗完全可以同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經驗相媲美,并且會遷移到現實中,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除上述的應用外,虛擬現實還被用于治療幽閉恐怖癥和廣場恐怖癥、尼古丁成癮和酒精成癮。專家已逐漸認識到虛擬現實的獨特作用,嘗試將其用于各種心理疾病的治療,可以預期,虛擬現實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與以往的心理治療技術相比,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技術,虛擬現實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突破了以往心理治療技術的局限性。以往心理治療的技術一直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的,通過引導患者回憶、想象等方式進行治療。虛擬現實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將一些已發生的事情如戰爭、災難重新呈現在患者面前,患者可以直觀、形象地感受和響應虛擬環境,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二,逼真的現場感和趣味性。虛擬現實最大的特點,是它能讓使用者產生強烈的沉浸其中的感覺,這種現場的“沉浸感”常常讓使用者忘記他們是在做試驗,可以使被評估的行為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便于深入考察個體的典型行為。在傳統療法中,患者可能會因為緊張、掩飾、擔心泄密等因素而隱瞞許多問題,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而在虛擬現實中患者的所有問題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另外,虛擬現實都設計有具體的環境或情節,使用者不會覺得單調、乏味,從而提高使用者的參與程度。

其三,可控的、個性化的訓練環境。虛擬現實可以在因素的數量、速度、刺激呈現的排列順序上根據臨床和研究的具體需要靈活改變,刺激可以根據難度和挑戰性被分為不同等級由簡單到復雜反復呈現,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反應變量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虛擬現實營造非常“個人化”的訓練環境,治療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進行,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心理障礙的程度來設計虛擬環境,能根據使用者的受損傷程度(運動、聽力、視覺等障礙) 設計感覺呈現的方式和選擇相應的反應設備,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在虛擬現實的治療過程中,可以根據評估和訓練討論或其他需要,隨時停下來,以不同形式提供現場反饋。

其四,安全性強。虛擬現實能模擬很危險或挑戰性很強的情境,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在虛擬環境中,使用者可以通過體驗錯誤來提高學習和自我覺察能力,減少因失誤帶來的傷害。雖然虛擬現實具有其他心理治療技術不可比擬的優點,但目前要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尚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是技術方面。頭盔式顯示器、圖形眼鏡、數據服、數據手套、立體聲耳機、跟蹤系統、三維空間傳感器等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完善。其次是軟件設計。目前的軟件設計比較單一,提供的虛擬環境少而且價格昂貴。再次是治療師運用虛擬現實的能力。在治療中要隨時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虛擬情景,治療師必須具有相應的計算機操作和設計能力。

虛擬現實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已有許多研究證明它在心理治療中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現有的技術距離人們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尚需進一步提高。它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最近一項由62 位心理治療專家進行的對未來治療技術的預測顯示[2] ,虛擬現實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將會成為重要的治療技術,分別名列第3 和第5 。毫無疑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現實會越來越完美地模擬現實,價格會越來越低廉,在心理治療的應用會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 Brenda K. Wiederhold. V i rtual Reality in the 1990s :What did We Learn ? [J] .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0 , 3 (3) .

[2] Kalman Glantz , Albert Rizzo , Ken Graap. V i rtualReality f or Psychology Current Reality and FuturePossibilities [J] . Psychology : Theory , ReseARCh , Practice ,Training , 2003 ,40 (2) .

[3] Giuseppe Riva , Brenda K. Wiederhold , E. Molinar.V i rtual Envi ron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Neuroscience[M] . Amsterdam: IOS Press , 2000.

[4] Barbara Olasov Rothbaum , Larry Hodges , etc.Ef f ectiveness of Computer —Generated ( V i rtual Reality)Graded Ex posure in the Treatment of Acrophobia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1995 ,152 (2) .

[5] Paul M. G. Emmelkamp , Mary Bruynzeel , Leonie Drost .V i rtual Reality Treatment in Acrophobia : A Comparisonwith Ex posure in V ivo [J] .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2001 ,4 (3) .

[6] Barbara Olasov Rothbaum , Larry Hodges , SamanthaSMIth , Jeong Hwan Lee , Larry Price. A Cont rolledS tudy of V i rtual Reality Ex posure Therapy f or the Fearof Flying [J] .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 , 2000 ,68 (6) .

[7] Barbara Olasov Rothbaum , Larry Hodges , Page L.Anderson ,Larry Price ,Samantha SMIth. Twelve - MonthFollow - Up of V i rtual Reality and S tandard Ex posure :Therapies f or the Fear of Flying [J] . Journal of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2002 ,70 (2) .

[8] Brendak , Wiederhold , Mark D. Wiederhold. Three -Year Follow - Up f or V i rtual Reality Ex posure f or Fearof Flying [J] .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 2003 , 6(4) .

[9] Mel Slater , Pertaub Barker. A n Ex periment on PublicS peaking A nxiety in Response to Three Dif f erent Types ofV i rtual A udience [J] . Presence : Teleoperators andVirtual Environment ,2002 (11) .

[10] S. Roy , P. Le’geron , E. Klinger , I. Chemin , F. Lauer ,P. N ugues , Def Inition of a V R - Based Protocol toTreat Social Phobia [J] .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3 ,6 (4) .

[11] A. A. Rizzo , J . G. Buckwalter , T. Bowerly ,C. Van DerZaag , L. Humphrey , U. Neumann , C. Chua , C.Kyriakakis , A. Van Rooyen , Sisemore. The V i rtualClassroom : A V i rtual Reality Envi ronment f or the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A ttention Def icits [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 2000 ,3 (3) .

[12] Giuseppe Riva , Monica Bacchetta , Margherita Baruffi ,Giovanna Cirillo , Enrico Molinari. V i rtual RealityEnvi ronment f or Body Image Modif ication : AMultiDimensional Therapy f or the Treatment of BodyImage in Obesity and Related Pathologies [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 2000 ,3 (3) .

[13] Giuseppe Riva , Monica Bacchetta , Margherita Baruffi ,Giovanna Cirillo , Enrico Molinari. V i rtual Reality -Based MultiDimensional Therapy f or the Treatment ofBody Image Disturbances in Obesity : A Cont rolled S tudy[J] .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 2001 ,4 (4) .

[14] Barbara Olasov Rothbaum , Larry Hodges , READY, D. ,GRAAP , K. , ALARCON. V i rtual Reality Ex posureTherapy f or V ietnam Veterans with Postt raumatic S t ressDisorder [J] .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2001 , 62(2) .

[15] Joann Diefffede , Hunter Hoffman. V i rtual RealityTherapy f or World Trade Center Post - TraumaticS t ress Disorder : A Case Report [J] .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2002 ,5 (6) .

[16] Hunter G. Hoffman , Azucena GARCia - Palacios , DAVIDR. Patterson , Mark Jensen , Thomas Furness ,William F.Ammons. The Ef f ectiveness of V i rtual Reality f orDental Pain Cont rol : A Case S tudy [J] .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2001 ,4 (4) .

[17] Giuseppe Riva. V i rtual Envi rroments in ClinicalPsychology [J] . Psychotherapy : Theory , ReseARCh ,Practice , Training , 2003 ,40 (1) .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1904.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