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檔期,3D電影擠走2D電影份額,成為主角。但是最后的票房統計結果卻出乎人的意料:位列8部新上映電影票房榜首的不是同期上映的3部3D兒童電影中的某部,而是2D電影《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或許“物以稀為貴”是一個理由,但是這個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并不是每部3D立體電影消費者都會為其買賬,目前3D電影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
那么,要制作出一部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立體3D電影,有些什么訣竅呢?以卡梅隆《泰坦尼克號3D》的轉制3D電影和以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3D》為代表的原生3D立體電影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3D電影拍攝時要以鮮亮的色彩為主調
除了拍攝的思路和水平外,服裝、場景也很關鍵。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戴上3D眼鏡會損失掉部分光線,因此,為避免畫面灰暗,所以要對服裝、背景的選擇特別講究些。如今拍3D電影,除了劇情無法回避,否則應盡量減少夜戲。另外,在服裝和場景的選擇上,都以顏色鮮亮為主。六一上映的3D動畫片《超娃戰士之威武教官》,撇開它的人物造型和故事情節上的硬傷不談,人物服裝大量用綠色,場景則多處用灰色,讓很多觀眾看得“頭昏眼花”,難怪很多家長抱怨給孩子看3D兒童電影,是“要搞壞孩子的視力了”。
監督3D影院放映時“偷工減料”
當然,再怎么精心拍攝的3D電影,還得過影院這一關。3D電影放映機上的燈泡即便是國產的也要幾千元一個,而額定使用壽命卻只有幾百小時而已。有聰明的放映員發現,通過調節電阻的方式調低燈泡的亮度,可以延長燈泡使用壽命,從此這成了影院業內節約成本的公開秘密。亮度調低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觀眾的觀影效果不佳。戴上3D眼鏡,本就已經讓能夠進入眼睛的光線受損,再加上亮度調低,導致很多觀眾抱怨“3D電影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灰乎乎的一片,看不清”。另外,各家影院的銀幕質量參差不齊,對光線的增益率也高低不同。放映3D電影時,其觀影效果也會產生很大差別。
3D電影技術發展需要有一個質的飛躍
事實上,解決3D電影容易引發部分觀眾眼睛疲勞的新技術已經誕生。記者了解到,將電影每秒放映的畫面由24幀升級到48幀,其影像效果就能得到大大提高,類似拖尾等現象就會基本消除,也能有效舒緩眼睛疲勞。3D《魔戒》導演彼得·杰克遜已經在其新片中運用該技術。由于數字攝影技術的運用,運用新技術的成本將遠低于膠片時代,相信不久的將來,“每秒24幀畫面”的電影鐵律將被打破,而3D電影技術將借此迎來一次新的革命浪潮。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高質量的3D電影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