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阿凡達》橫空出世,掀起了電影3D技術革命,緊隨其后,大量新片采用3D進行拍攝,形成3D熱潮。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眾多經典電影也走上了3D轉制重映之路。在筆者看來,眾多3D電影制作只是盲目跟風而已,而轉制重映則更只是炒冷飯的一種新形勢,只不過這次換了一個更大的鍋而已。
在《阿凡達》獲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3D巨制已成為拯救疲軟電影市場的救命稻草,而經典影片的轉制重映,更是標志著電影市場已徹底進入3D瘋狂的狀態。
從傳者角度來看——經濟利益為首要前提
《獅子王》是轉制重映的第一部3D電影,它連續兩周票房冠軍(兩周累計票房6170萬美元),按計劃重映2周竟然蟬聯北美票房榜冠軍,不得不再加映1周;在北美上映的3D《星球大戰前傳一:魅影危機》同樣也是短短幾天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在中國,《大鬧天空》這部六十年代的美術片也轉制成3D版本再次放映。這些轉制重映的3D大片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電影上映的目的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3D電影帶來的巨大收入及名氣則是經典轉制的直接動因。與純3D拍攝電影相比,轉制重映經典電影具有更大的優勢,首先,純3D電影拍攝往往耗資巨大,相應的風險也將增大,轉制重映3D電影相對來說則耗資較少?!栋⒎策_》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而《泰坦尼克號》的轉制費用則只有1800萬美元。其次,經典影片原本就已經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因對電影的回憶以及懷念,曾經的經典會吸引很大的受眾群,此外,除了以往的受眾群之外還有對其經典向往的新新受眾群,轉制重映之后,意味著受眾面的廣泛擴大,這有效減少了電影的風險,也增加了電影的收益。
從受者角度來看——集體回憶彌足珍貴
現階段的電影市場,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片值得受眾期待,3D電影的轉制重映,卻又為電影市場注入新的血液,炒冷飯的行為雖然并不新鮮,但確實喚起了影片的第二春,引起了受眾的關注。受眾對于特定傳播媒體具有相應的忠誠度,這種忠誠度以情感作為表現,是由于特定的傳播內容對于目標受眾的價值親和力所造成的。電影制片者深切了解到了受眾對回憶的需求,從而促使電影市場進入反芻時代,運用技術革命帶來的成果,轉制重映經典電影,通過提高傳播內容之于受眾的有用性入手,強化受眾對于特定媒體的價值肯定,喚起受眾集體回憶。而受眾之所以看好或者說是期待此類影片,不外乎是對回憶的戀戀不舍而已,與其說是受眾是在享受電影,不如說受眾是在享受過去的一段回憶。
以《泰坦尼克號》為例,整部《泰坦尼克號3D》基本保留了15年前上映時的原貌,長達194分鐘的電影沒有讓觀眾感到絲毫疲憊,相信觀眾都已經沉浸在14年前觀影的記憶之中,溫存著每一個影片的細節。正如卡梅隆所說:“已經有整整一代人沒在大銀幕上看過《泰坦尼克號》了。通過精心細致的數碼修復以及煞費苦心的3D轉制,無論對新老觀眾,都會是一場史詩般的觀影體驗。” 再次上映的《泰坦尼克號》仍然讓人民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與愛情的偉大,那些當年不明白的道理在15年后的電影院中頓時豁然開朗。《泰坦尼克號3D》為影迷們提供了一個懷舊的絕佳理由,能讓人們有機會好好地懷念一下當年的那些時光、那些人、那些年年歲歲、那些朝朝暮暮、那些淚水、那些微笑,還有那個時候尚且不懂的幸福。
不論是已經上映過了的《獅子王》還是《星球大戰》,以至于現在的《泰坦尼克號》,他們在吸引受眾的同時,也掀起了一股回憶的風暴,重新奪回了受眾的忠誠度,這是對舊時光的追憶,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回味,基于這樣的訴求,大部分受眾仍然認可對經典電影的轉制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