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清波大廈新租的辦公室里,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把自己叫做“深紅”,他們當中,有60后也有80后,有學醫的也有學電影的,他們每天在搗鼓著一種很潮的玩意——3D影像。
搗鼓著搗鼓著,他們把自己搗鼓上了央視3D網絡春晚。
那時候,誰也不知道,這個團隊才剛剛成立一個多月,這是他們接的第一個項目。
因為阿凡達,一群人迷上3D
齊偉,山東漢子,江湖人稱“老齊”,一臉大胡子,長得跟李宗盛頗有幾番神似。說起來,他已經在杭州闖蕩了16個年頭,也算是新杭州人了。“看不出來吧,我還當過3年的內科醫生,”老齊說,“但醫生不適合我,于是就下海了。”
作為“深紅”的發起人之一,老齊算得上是資深3D發燒友了。他說,他兩年前就想干這行了,因為《阿凡達》,“你知道的,那才叫震撼!可惜那時沒人理我。”
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老齊開始混跡于各種3D發燒友論壇。“當時只有兩臺相機,沒有專業的設備”,老齊決定自己攢,為此還專門調研了江浙一帶的特種玻璃加工廠,用了半年的時間,終于搗鼓出了拍3D用的特殊支架和攝影機。
“拍3D不難,但要拍好可不容易。”老齊喜歡和朋友探討怎么拍好立體影像,“要用立體攝影機,還要調整好機器和畫面間的軸間距,后期再對立體感和顏色進行調整,這樣,3D效果就能呈現出來。”談到這個簡單的原理,老齊說,他足足學習和實踐了兩年。
后來,杭州土生土長的項目策劃人翁楨琪,以及研究3D影像藝術的學者高世強,相繼被老齊“拉下了水”。再后來,醫生羅延軍,立體攝影師徐杰也加入了進來。雖然那時,對于他們中的很多人對3D都沒啥概念,但硬是被老齊的認真勁所打動,于是一個“憑興趣開起來的公司”——“深紅”成立了。
3D春晚,全靠慢工出細活
說起“深紅”的杰作,不得不說央視2012年的網絡春晚。
用老齊自己的話說,接下這活 “并不是偶然”。雖然,這是他們團隊成立第一個月攬下的第一個項目,雖然當時在很多人看起來,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知道,從事3D立體影像相關產業的北京本地公司已經不下10家,而我們的公司剛成立一個月,”老齊說,“但是我們成功了,笑到了最后。”
當然,老齊淡定的背后是他的團隊所付出的心血:6天72小時,6臺3D攝影機參與錄制,7天熬夜制作,再把420分鐘的節目整出140分鐘的精華集錦。這背后的困難可不是觀眾戴個3D眼鏡就能看出來的。
“立體攝影機要調整6個自由度,要盡可能避免鏡頭推拉,更多地使用左右搖擺,”這樣的拍攝方法看似“古老”卻很考驗攝影師的功力,老齊說,“因為在鏡頭推拉的同時要保證軸間距才能有立體效果,所以攝影師要快速調整,這比對一般2D攝影師的要求高得多。”后期制作也是個花功夫的活,就這么140分鐘的節目,做成3D版的要一周(2D的只要一兩天),關鍵是要把拍攝下來的立體內容調整到讓人看得舒服,需要調整所有素材的色差,還有立體字幕的制作,全靠“慢工出細活”。
從春晚回來后,老齊他們一下也沒閑著。不久前,他們剛在寧波拍了一部《感知,運行社會》的180°環幕電影。眼下,老齊正帶著他的專業團隊在江山,和蜜蜂混在一起。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就能看到他們出品的,以蜜蜂為主題的3D微電影和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