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3D頻道已試播近2個月,盡管每天首播內容只有4.5個小時,目標受眾群龐雜,但至少“提供3D電視信號”這一動作本身,已經達到了推廣3D的初步目標。隨即,國內3D電視生產企業開始趁熱打鐵。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日前表示,3D功能將成為該品牌中高級產品的標配,在2012年,3D電視占該品牌產品總量比例將超過50%;TCL集團與中央電視臺結盟,拿下了“中央電視臺3D頻道獨家合作伙伴”的招牌,并宣稱該品牌3D電視機是與央視3D頻道結合度最高的顯示終端。
消費者在商場買走3D電視,只需一手交錢一手取貨,這動作看似簡單,但他們所消費的卻是一個剛剛起步的3D產業鏈。這個產業鏈目前可謂周身都是短板:市場需要培育、渠道需要拓展、內容需要打造、廣告客戶需要吸引、終端設備需要技術研發……而產業實現良性循環的第一桶金,很可能就來自國內廠商所售出的3D電視機。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在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3D電視等新概念的引領下,國內電視生產企業已經開始重視3D領域的技術研發與專利布局,各自培養壯大著研發隊伍和知識產權隊伍。但僅就3D技術而言,基礎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的專利還集中在應用型技術領域,這將是國產3D電視企業最大的短板。在標準暫缺、專利數量質量均處于“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國內3D電視產業“才剛上路”。
3D電視銷售紅火,國內專利多為應用型
據相關資料顯示,今年1月2日至1月8日,全國230個城市約1910家門店中,占據3D電視零售量榜單前5名的品牌均為國貨,分別是創維、海信、長虹、康佳、TCL。海爾排名第8,前10名中其余4個品牌是三星、索尼、夏普、LG。
曾經的國產電視廠商為搶占市場自砍利潤大打價格戰,如今國產品牌售價雖仍然低廉,但“割肉賣電視”的市場策略已難覓蹤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電視機分會秘書長、TCL集團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人吳曉平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各家企業都在培養壯大著研發隊伍,但現狀是,研發成果主要集中在應用型技術領域,基礎技術還得依靠國外廠商。
對此,記者進行專利檢索發現,長虹電器、創維-RGB、康佳集團、TCL集團、海信電器等自主品牌電視企業都擁有10件左右有關3D顯示的專利。其中,TCL、康佳、創維、海信最新獲得授權的都是實用新型專利,如“一種立體影像顯示系統”、“一種立體顯示器裝置”等。
此外,TCL集團的“一種立體圖像信號的處理方法”、“一種三維立體顯示系統及方法”、“3D圖像顯示裝置及其顯示方法”,創維-RGB公司的“一種基于OLED屏幕的裸眼3D顯示方法、裝置及顯示裝置”,康佳集團的“基于雙視點立體數據裸眼立體顯示電視及實現方法”,海信電器的“三維圖像輸出裝置和三維圖像輸出方法”等發明專利申請均于近期獲得公開,其中很多專利申請與裸眼3D技術有關。
除了這些涉及3D顯示核心技術的專利之外,包括長虹電器在內的各廠商也擁有2D轉3D、3D眼鏡的適配等周邊技術領域的專利。吳曉平告訴記者,TCL集團已經提交了超過100件關于3D顯示技術的專利申請,由于這一產業還比較新,所以多數發明專利申請還處于審查階段。
專利數量處于劣勢,專利池計劃一再推遲
據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一份《國內外立體顯示專利技術競爭機構排名》顯示,3D顯示技術中國專利的國內主要申請人一半是大學一半是企業,這些企業中不包含電視廠商。國內3D顯示領域專利數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學,僅有79件;排名3D顯示全球專利擁有量第一的是索尼公司,手握1065件專利技術,而且這些技術涉及攝錄機、播放器、顯示器、游戲機整個3D產業鏈。僅從專利數量對比就能看出,國內電視企業一旦與國外企業發生專利爭端,整體形勢仍然被動。
那么國內廠商形成合力,能否抵御風險?事實上,國內廠商已經在2008年建立了自己的產業聯盟——中國立體視像產業聯盟(下稱C3D聯盟),該聯盟與AVS數字音視頻編碼產業聯盟都屬于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旗下的產業聯盟。
吳曉平告訴記者,C3D聯盟曾經有過關于構建專利池的設想,但是“還沒到實施的時候”。他說,C3D聯盟的組織較為松散,專利池并沒有被提上日程。
為什么“還沒到時候”?或許同立鈞成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劉芳曾撰文分析的國內首個專利聯盟——LED專利聯盟中的一些結論可作為參照。劉芳表示,“LED技術的基礎是芯片制造,然后是封裝,最后才是各類LED應用制品。而國內LED企業的大部分專利都是LED做成的各種應用產品,例如照明燈、背光源,涉及測試技術,連封裝都極少涉及。”劉芳認為,當前國內LED企業的專利存量有限,內容孱弱,無法與國際巨頭展開博弈。
這與尚處在應用技術開發階段的中國3D電視產業何其相似。何況,國外電視制造廠商還沒有發動專利戰的苗頭。危險未至,產業聯盟的專利池自然也沒有形成的壓力與動力。
標準缺乏制約發展,聯手推動勢在必行
早在2011年初,工業與信息化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就相繼表示,3D電視標準的制定是當年標準化的重點工作。但日歷已翻入2012年,這個標準還未有“靴子落地”的征兆。
3D電視的標準有多重要?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技術總監范科峰表示,3D電視標準體系的框架包括了視頻源格式、視頻編解碼、傳輸格式、接口、顯示、2D和3D的兼容轉換、圖像評測、舒適度、安全健康評價方法。若標準不出臺,則眾多涉及3D電視內容制作的企業行動起來都無章可循,在3D內容投資風險偏大的情況下,更是制約了內容商的投資積極性,也直接制約了3D電視產業鏈的發展。例如,近日有網友抱怨中央電視臺3D頻道內容單薄,只好自己購買片源,但片源之間往往制式標準不統一,買回家卻不能播放的情況時有發生。
盡快制定標準就是好事?也不盡然。工業和信息化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副主任張素兵認為,目前國內3D電視尚處在起步階段,市場規模較小,此時即使制定出相關標準也很難具有普遍性,要等到產品普及率逐漸提高之后才能制定出覆蓋面更全的標準。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也表示,標準最好依賴市場的選擇。
若標準遲遲不出臺,在“前標準時代”購買3D電視及周邊設備的消費者,是否要面對受迫更換產品的風險?吳曉平認為不會。他告訴記者,由于中國電視生產企業基本上都采用了日本企業的基礎技術,在標準選擇上并沒有強烈的排他性。但是若標準出臺,會有一部分產品逐漸退出市場。吳曉平也支持讓市場選擇標準,他認為經過市場洗禮的標準會更具說服力,更有生命力。
制式林立的亂象令消費者困惑,而標準的出臺有待政府與企業的聯手推動。據記者了解,目前企業和國家部門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由3D電視主要制造企業組成的3D電視推廣聯盟聯合中國電子商會總結出3D電視選購的8個“標準”:零重影無串擾、雙通道全高清、智能多屏互動、大于等于240Hz的刷新率、廣視角3D顯示、2D畫質不降低、點對點3D眼鏡、動態節能。2011年底,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3D電視技術指導意見》。
張素兵曾向媒體表示,行業標準《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和國家標準《立體電視術語》已經過多次討論,正在對產品進行集中測試。但這一信息已被傳達過多次,仍無人一錘定音。
記者手記
1996年,四川長虹打響了中國電視市場上大規模彩電價格戰的第一槍。在這次慘烈的商戰中,超過60個中國彩電品牌因無法支撐,退出市場,也成就了今天的創維、康佳、TCL這3家“本是同根生”的廣東省電視機生產企業。
彼時已接近“自殺紅線”的價格戰所導致的后果,是中國彩電業從此難以打破的低利潤率現狀。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伊始,在全國3D電視銷售量排名前十中,國產品牌占據六席。其中,國產品牌中平均售價最高的TCL是5955元,而國外品牌中售價最低的索尼和LG為1.0978萬元;國產品牌中均價最低的長虹是4445元,國外品牌中售價最高的夏普達到1.9337萬元。通過計算可以得知,榜單中的國產電視在銷量達國外品牌電視4.18倍的情況下,所獲取的收入僅為其1.67倍。
薄如蟬翼的利潤導致產業升級轉型頗為困難,但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電視生產企業開始拼命攬“才”,組建研發和知識產權人才隊伍,走上了產業轉型的第一步。
但基礎專利缺乏仍是一塊心病。據了解,國內3D電視的一些基礎元件與技術仍須從國外進口,盡管他們也擁有了包括裸眼3D在內的一些較為前沿的核心技術,并體現在了專利申請中,但主要創新成果仍為應用型的專利。若狂風襲來,無根浮萍比參天大樹危險得多。
要讓電視生產企業在競爭中前行,或至少是生存,就要使資金像血液一樣在產業鏈中運轉起來,高水平的內容供應、良好的廣告環境、“健康強壯”的技術標準,甚至文化產品的反盜版力度,都對3D產業的成長至關重要。其中每一項的加分,都將增強金融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都對產業發展大有裨益。
在中國整個3D產業鏈中,電視制造業其實是最具有實力邁向世界高端市場的行業。攝錄設備領域需要在光學元件、集成電路、存儲技術等方面擁有深厚實力,國內企業還有相當差距;機頂盒市場具有區域特異性,相對封閉,且受政策環境影響大,競爭不充分,也難以出現具備國際視野、中氣十足的企業。而電視制造業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殘酷洗禮,并已擁有一定的自主知識產權,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告別飲鴆止渴的市場“石器時代”,電視產業已接近脫胎換骨。走上研發之路的中國電視生產企業走近了核心利益,也走向了危險的市場爭端。面對3D這次艱難的機遇,愿國內企業枕戈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