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的一個副產品——“中美電影協議”日前達成。這個協議的全部內容尚未披露,簡單來講,協議說了三個事:一、以后在中國上映的美國電影要比以前多了;二、美國電影在中國放映的票房分成高了;三、中美電影公司要合資拍電影了。
這個“中美電影協議”,全稱叫“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其主要內容有四點:1、好萊塢分賬影片年限額在目前每年20多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規定增加的這些必須是3D或IMAX影片);2、分賬片的美國片方分賬比例提高至25%(目前是13%-17.5%);3、夢工廠先行在內地開設聯合制片,地點在上海,上海迪斯尼將成為重要基地;4、中美合拍片將享受中港合拍片待遇。
此消息一出,電影界人士及影視愛好者紛紛驚呼“狼來了”。的確,依照此協議,美國電影界此后在中國賺到的錢會比以前多,相應的,中國電影人分得的蛋糕就要小了。但是不是因為引入了美國狼,中國的電影界將由此尸橫遍野呢?
中美電影新政一出,有電影人驚呼,狼來了!國產片日子不好過咯。
中美電影新政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觀眾笑了,可以去影院觀看更多的大片;國內電影人哭了,在微博上大呼狼來了。新政策的出臺,究竟是意味著國產片的末日還是新生?前進一步是幸福,后退一步是絕路……更慘的是原地不動也不是為了將“錢”途看得更清楚,而是眼睜睜被踢出局。
國產大片PK好萊塢大片
新政策剛出臺,業內就已經鬧翻天了。從1994年首部分賬大片開始,中國多電影人就開始了和好萊塢大片的PK之旅。從10個敵人,到20個敵人,中國電影,一直在焦慮聲中緩慢成長。
說已經實力雄厚,足以對抗好萊塢大片?
口碑和獎項都攬入懷的《鋼的琴》,卻如何都說服不了觀眾為它買票。
2011年暑期檔,《哈利波特7》、《變形金剛3》上映時,獨霸影院排檔期。在業內大獲好評的文藝片《鋼的琴》票房只有400萬,而《一夜未了情》、《回馬槍》等國產片皆未達到預期的票房目標。
說毫無進步,偶出的佳片總讓中國電影人打雞血。去年11月殺出的國產片黑馬《失戀33天》,在《鐵甲鋼拳》、《猩球崛起》、《天神降臨》、《丁丁歷險記》等進口大片的圍剿中突圍而出,并創造了國產愛情片的票房新紀錄。雖然《失戀33天》的成功不能被復制,但是這也說明面對好萊塢大片的強勢攻擊,國產片不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突然有一天,要將國產大片直接扔到“狼群”里,到底是殺出一條血路,逃出升天?還是淪落成羔羊?拼一把是電影人的血性,但對于國產大片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多保護。
《碟中諜4》這樣的好萊塢大片,甚至不用做宣傳,就能輕松撈足票房。
只看好萊塢VS好片不問出處
觀眾并非只看好萊塢出品的大片,的確新政策對于觀眾來說,意味著觀影時有更多片子可以選擇??傮w看來這項政策對于觀眾來說利大于弊,但是,也有不少觀眾表示:“好片不重出處”。網友羊咩咩說道:“自己對好萊塢大片不是特感冒,主要是看影片的內容和質量”。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像《泰坦尼克號》(3D)、《碟中諜4》這樣的好萊塢大片,肯定會是電影院觀看。仔細算一下,一年引進34部好萊塢大片,平均每個月兩三部。但是,影片質量值得考究,畢竟《哈7》、《變4》并非年年都有,而標上好萊塢出品,有大明星大制作的大片,也并非都是內容上的“優等生”,如約翰尼德普,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致命伴侶》。
要知道去電影院看片的觀眾,最看重的還是影片的內容和質量。而好萊塢也是因為一直以來樹立了“物有所值”的品牌,倘若國產片也能創造這樣的有質量保證的名片,相信觀眾還是會首選國產片,畢竟肌肉男并不是所有國人都愛。
香港著名導演王晶面對“狼來了”的說法,顯得很鎮定。
圈內人看新政策:末日?新機會?
中美新協定一出,圈內人對于政策的解讀就出現不同意見。出品過《鴻門宴》、《花木蘭》(趙薇版 動畫版)等國產大片的星光國際傳媒董事長王喆,日前在微博上表示“國內電影公司往后的日子更加艱難了”。隨后他道:“假如相關部門不能很快出臺:1.相對寬松的審查機制,2.制片方、發行、院線的分配比例,3.有效的版權保護措施,4.政府可行的扶持力度...中國國產電影的末日來了!!”
針對這種“末日論”,香港導演王晶也對這件事發表了看法:“消息指分賬片會増加50%,眾人馬上大呼小叫,痛哭有之,悲憤有之,好像國片的2012真的來了。其實美國片能在國內過億者也就二十部左右,試想去年有哪一部商業大片中國內地沒上?就是有,不是過不了審就是題材不對口味,你的片要是遇上money ball或者help之流,又有什么好怕?”
雖然國產片中,也有《失戀33天》這樣的票房黑馬,但這樣的成功案例并不能輕易復制。
雖然諸如《失戀33天》、《讓子彈飛》等大片的火爆,讓我們看到了國產片重生的希望,但是,面對好萊塢大片的入侵,影院為了盈利,類似《鋼的琴》大受好評的一些小片子很難排上好檔期。換而言之,真的引進片來了,國產片可能還真的需要些政策保護,才不至于在發展勢頭如此之好的情況下遭遇當頭一棒。如打擊盜版,控制網絡版權,檔期保護等等。
電影保護政策:“形同虛設”?求出臺新政策?
實際上,自從1994年第一部分賬大片《亡命天涯》來的時候,中國電影人都說要做好準備,迎接挑戰,近20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到底有沒有內功去迎接挑戰呢?
在廣電總局的官方網站掛出的《電影管理條例》,制定于1996年,于2002年1月起施行。其中,無論是在“電影事業保障”,還是“電影進出口”的章節中,均沒有關于電影版權、國產片檔期保護,或者是電影配額的內容。
然而,在中國電影市場不成熟、電影分級制度不存在、版權政策不健全的今日,國產片還是需要保護的。雖然,大部分中國人并不認同韓國人“亂認祖,搶文化”的行為,但不可否認,他們對于韓國電影的保護政策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1966年,韓國開始實行電影配額制,要求國內影院每年有146天播放本土電影,以保護韓國電影少受好萊塢大片的沖擊。后來迫于美國好萊塢的壓力,2006年7月,韓國開始實行新的國產電影配額制,將韓國電影院每年必須播放國產影片的天數從146天減少到73天。其實,和韓國電影一樣,面對強勢的好萊塢電影,或者說好萊塢文化,國產電影還是需要政府出臺相應政策給予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