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鏡要解析“原子”一般都是用2D投影概念,但卻不能了解原子真正的3D立體結構,現在有了方法。由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陳福榮與比利時安特惠普大學合作,用宇宙“大爆炸”理論發想出新方法,能夠算出3D原子位置,研究成果登上“自然”(Nature)期刊。
想要知道原子結構,都會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不過卻只能得到原子的2D平面影像,無法解析3D結構。在國科會奈米國家型計畫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陳福榮與比利時安特惠普大學教授合作,以宇宙“大爆炸”理論算出宇宙誕生時間的方式,發想出類似的計算方式,就能得知所有原子的排列位置。
陳福榮說,當電子波同單一方向射出後,遇到原子會產生一圈一圈的波紋,再利用波紋間的不同角度與位置算出原子實際距離,這比要從好幾個角度投影重建影像來得更方便、快速。他說:(原音)傳統用電子顯微鏡拍的,它要變成立體的另外一種方法,必須大概是100多個角度、正負70度,每一度拍一張,所以總共大概140幾個角度,用我們的方法只有一個角度。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登上6月份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雜志,對未來解析復雜的生物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相當有幫助,另外相關計算的軟體也開發完成,已經有電子顯微鏡廠商考慮結合予以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