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將經典的“孫悟空”動畫形象重新搬上銀幕,即將上映的動畫電影《大鬧天宮3D》不僅吸引了喜歡動畫電影的小觀眾,對那些對原版《大鬧天宮》有回憶、有情結的成年觀眾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從2010年開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相繼推出了電影版《黑貓警長》、全新影院動畫片《葫蘆兄弟》,以及中國首部經典再現立體動畫片《漁童》。無獨有偶,近幾年國外動畫電影和電視動畫翻拍經典或者改編經典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藍精靈》、《七龍珠》等。而由導演斯皮爾伯格和彼得·杰克遜聯手打造的《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已于2011年12月以2D、3D、IMAX3D三種形式在北美公映,一時間也引發了動漫愛好者的懷舊風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經典作品的翻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經典作品在觀眾心中已存有相當的高度,如果想更進一步,不但要有勇氣,更需要點“金”成金的智慧。據報道,《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在歐洲奪得首周票房1.8億美元的驕人戰績,并在世界各國熱映。從這部作品來看經典的重拍或改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技術:令舊片煥新生
這部由斯皮爾伯格和彼得·杰克遜導演的《丁丁歷險記》是現代高科技加上創意的產物。影片采用“動作捕捉+CG(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動畫”的方式制作。斯皮爾伯格在接受采訪時曾介紹說,之所以沒有采取真人演繹的方式是希望“丁丁”能盡量保持原來漫畫的獨特形象。據媒體報道,早在電影開拍前,杰克遜就讓威塔工作室制作了20分鐘的試驗片段。杰克遜說:“雖然影片里的角色長著一張卡通假臉,但是他們的毛發、皮膚、表情、雀斑和汗珠絕對可以和真人電影相媲美。動作捕捉是一種新的工具,讓我和斯皮爾伯格真正走進數碼的世界里,制造出真人和動畫的混搭,像拍攝真人影片那樣去完成一部數碼制作的電影。”而正是這段試驗片段,讓斯皮爾伯格吃下了定心丸,最終拍板決定開拍“丁丁”。其實,“丁丁”的冒險題材恰恰可以用技術手段加以表現,這就增強了《丁丁歷險記》的技術懸念,例如片中的海上戰艦的遭遇戰和城市追逐戰,均動感十足,把一部3D大片的技術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技術加創意滿足了觀眾對于3D電影的好奇心。
與《丁丁歷險記》的創新型改編類似,《大鬧天宮3D》雖然沿襲了原作的形象設計與動作特征,但在場景上做出了較大的加工、補畫,色彩更加濃重,場面更加雄偉。影片最大的改變是加入了時下流行的3D技術,據片方介紹,電影中重新設計了幾十個鏡頭進行“沖出銀幕”的效果處理,其中許多鏡頭是重新手繪、電腦合成的,將使影片更具立體感。在內容上,《大鬧天宮3D》也對原版故事節奏進行了部分調整,把當年上下兩集110分鐘內容剪接成現在的80分鐘。新版導演之一陳志宏強調,雖然剪了30分鐘,但都是在動作節奏等很難察覺的地方,相信即便是很熟悉原版《大鬧天宮》的觀眾也看不出來剪了哪里。還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動就是畫面比例從原來的4∶3變成了16∶9,僅這一改動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來進行補畫工作。另外,除了視覺效果的改變,《大鬧天宮3D》還在聲效的豐富方面下了較大功夫,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的配音陣容星光熠熠:配音演員李揚再度“聲演”美猴王孫悟空,姚晨、陳佩斯、劉曉慶等明星也都參與其中。
內容:經典才是精髓
《丁丁歷險記》這部作品本身有著原作者埃爾熱賦予的永恒魅力——深刻的思想,但作品畢竟是上個世紀的經典了,如果想贏得當下很多青年觀眾的心,作為一部商業影片,就必須考慮重新設計某些故事情節。因此,在這部《丁丁歷險記》中,我們看到,制作者大膽地將原作中有著內在關聯的三個故事整合到一起:《金鉗螃蟹販毒集團》雖然很短,但卻是二號主人公阿道克船長登場的一集;《獨角獸號的秘密》和《海盜失寶》懸念很多,環環相扣,是原作最為精彩的章節之一。一部商業電影,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抓住觀眾,因此改編者史蒂文·莫法特、埃德加·賴特等人在充分把握原著中冒險精神的同時,把次要人物和部分情節加以改造,使之更加緊湊,更符合商業電影的特點。而丁丁、阿道克、杜邦兄弟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則盡可能保持原著中的面貌,這樣就令整部作品既保持了經典的精髓,又體現出現代觀眾的口味。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而原版《大鬧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一部以孫悟空為題材的彩色動畫長片。作為上世紀60年代“上海制造”的經典之作,其創下的藝術高度、影響力高峰,國產動畫片至今無法超越。據了解,為創作《大鬧天宮》,當年的畫組、設計組等主創10多人背著畫架北上采風,遍訪故宮、頤和園、西山碧云寺等,從古代建筑、繪畫、雕塑等方面吸取創作靈感。也許正因為如此,此次3D版《大鬧天宮》并未接受美國人的建議打造“功夫猴子”形象,而是堅持原汁原味國產“齊天大圣”。“只有承前啟后,才能推陳出新。”上海美影廠廠長錢建平表示,我們需要對經典致敬,“要讓這個形象在整個市場上有反響和再次被認可。”
思考: 如何發揮經典的最大價值
其實,很多經典動漫作品的改編,如《變形金剛》和更早的《花木蘭》,包括宮崎駿的一些作品,都是對原著的再創作,而并非簡單地把原著還原或再現一遍?!蹲冃谓饎偂坊旧仙釛壛藙赢嬈蟛糠智楣?,《花木蘭》則是充分把故事的傳奇性加以展示,創造出了“木須龍”這樣一個角色,可謂是畫龍點睛,屬于神來之筆。對于我國的動畫電影而言,雖然近年來屢有經典改編、翻拍之作,但基本上還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如電影版《葫蘆兄弟》,基本上只是在音樂效果和配音方面的重新制作,其他方面幾乎和老版如出一轍。似乎經典就只能重溫,絲毫不能修改,這樣很容易就把經典作品當做博物館里的神祇一樣去崇拜,而難以把它們的潛在價值發揮出來。
在此基礎上看看我們前輩的作品,實際上有不少創造性的改編值得思考,比如當年原版《大鬧天宮》,作者就修改了石猴渡海學藝和被壓五行山這些情節,使得作品中孫悟空的形象更加富于戰斗精神和典型性,也讓動畫片的節奏大大加快,基調更加高昂。在改編方面,電視動畫《封神榜傳奇》也對原著中拖沓、矛盾的段落大膽剪裁,去粗取精。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近些年流行的動畫電影“真人版”也是很好的例證,現代電影技術可以把很多人原本在虛幻世界里的夢想用真實的場景再現出來,也可以用藝術的手法、現代的視角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杰作進行再創作。再比如如今很多動漫愛好者熱愛的Cosplay,其間不但沒有不尊重原著的精神,反而促使作品的傳播范圍更廣。人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當這種想象力用在經典的重拍和改編上,就會誕生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如今,《大鬧天宮》將以3D的形式和觀眾見面,但愿以此為契機,讓我們的動畫經典也能煥發“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