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5日“第十二屆世界漫畫大會暨2011北京國際動漫周”(以下簡稱“世漫會”)在北京舉辦。
記者發現,動漫迷們在此次“世漫會”上感受最深的,并非是見到了多少世界著名的漫畫家、看到了多少夢寐以求的動漫作品,而是原本處于社會文化角落地帶的“動漫會展”已經成為大眾參與、全民關注的“主流”活動。
“‘世漫會’讓原本主觀認為動漫作品就是‘低幼讀物’的成年人,看到了動漫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多長年對“動漫”存在誤解的家長,也開始鼓勵孩子高考填報志愿時,報考動漫相關方向的專業。”北京動漫游戲產業聯盟秘書長劉春剛向記者表示。
也許是希望扶一把跌倒在起跑線上的青年動漫人,也許是希望發揮余力扭轉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慘敗的頹勢,中國動畫界的老前輩們在今年下半年集體發力,改編早年間優秀的動畫作品,使其以全新的形象投入電影市場。
有消息稱,從今年年底到明年春節期間,包括《大鬧天宮》、《漁童》、《三毛流浪記》、《曹沖稱象》和《神筆馬良》等在內的8部傳統經典動畫片被制作成3D動畫電影,將在全國1700多家院線上映。
“這種老內容、新作品的表現形式也許能夠帶活整個國產動畫電影市場,讓更多的影迷愿意走進影院觀看國產動畫作品。”某資深電影人表示。
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1)》顯示,動漫產業核心產品直接產值在2005年時不足20億元,2010年則突破了80億元。
不過,面對著如此高速增長的數字,動漫人和動漫業可能難有驕傲之感。一直以來,我國原創動漫作品的質量長期在同一水平線上轉圈,甚至倒退,就算有少量優秀作品出來冒個頭,但大部分能代表我國動漫水平的作品,甚至連高校校門都未能出去;多數希望振興動漫產業的行業領軍者基本都是內容生產的門外漢,真正腳踏實地去研究內容創意的少之又少。到頭來,我們能拿得出手的優秀作品仍然只有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老動畫。
動漫產業化并不是紙上談兵,在喊口號的浮躁之下,又有幾人真正抓住了內容生產這一落后源頭?“量”的累計再驚人,“質”如果跟不上,中國動漫產業將永遠無法擺脫“代工廠”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