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軟件建模仿真福島核電站反應堆,分析比對之后我們發現,我們得出了和日本官方不一樣的故事版本:首次海嘯發生之后8小時之內,福島核電站的三個燃料堆應該都已經損壞。”6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達索系統2011年中國論壇” 上,首爾大學核工程系教授Kune Y. SUH強調,利用先進的3D軟件可以仿真模擬核電事故過程,有效分析應對突發事故,預防、保障核電工程安全。
不一樣的結果
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系理科碩士與機械與核工程系博士出身的SUH教授現在是首爾大學核工程系教授,并兼任韓國國家聚變研究會委員、美國核協會熱工水力部項目委員。
SUH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福島核電事故,事實上東京電力并沒有向外界透露核電站具體的設計數據,他自己的研究團隊是通過谷歌搜索等途徑找到一些燃料池的模型,通過達索系統的CATIA軟件分析得出了更多電站內部的結構情況。
CATIA是全球3D技術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決方案提供商達索系統的核心產品,通過3D技術,可以幫助用戶用可視化的方式設計未來產品,支持從初期需求到結構設計,到分析、模擬、組裝以及包括維護在內的全部工業設計流程。
“仿真的結果顯示,首次海嘯發生之后8小時之內,三個燃料堆都已經損壞了。我們的研究結果與日本官方說法有兩點不同之處:第一,日本官方稱核反應堆在事故后立即關閉,但是我們的分析認為,其核反應堆是在低能配量的情況下持續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才關閉的,導致至今出現了這么大的事故;第二個不同的結論是,日本官方宣稱核反應堆的冷卻系統事故之后,很多機器還在繼續運轉,我們的分析不是這樣的。如果這是事實的話,就不會出現后續的大量事故。” SUH教授說。
SUH教授指出,他提出這種觀點的目的不是指責誰,而是要告訴核電業界,其實好的軟件工具是可以幫助核電站了解設備設計信息,掌握系統運行情況,快速有效應對安全問題的。
優化現實
3D軟件的作用不只是體現在事故發生后能夠幫助模擬事故過程,分析問題所在,而是可以體現在從核工廠的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維護、拆解到報廢的整個過程。以核能設備的設計為例,SUH教授介紹,在20世紀這方面的進步主要是通過改進材料和工藝等硬手段實現的,而在一個核工廠就有50萬張機械設備部件草圖的21世紀,不通過軟件是很難實現進步和超越的。
3D軟件可以幫助人們在建造一個核電站之前,就可以虛擬仿真出電站的全貌、所有設備的內部結構,甚至模擬整個系統的運行,不斷發現問題,不斷修正優化,以確保設計出來將要建造的核電站能達到預期水平,而不是都等建好以后才發現好多缺陷和問題。如此一來,可以在物理建設之前,通過虛擬仿真預測、發現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加以解決和防范,從而達到提高、優化現實效果的作用。
對于軟件可以給核電工程帶來的好處,SUH教授又以強化緊急冷卻系統關鍵環節設備為例向記者展開介紹。他說,一般來說,核電站的正常運行期限是40~60年。在這樣的時間段內很可能遭遇地震等災難。在緊急的情況下就需要啟動緊急冷卻系統以保障系統安全。而在冷卻的過程中,如果是用海水冷卻需要將只有10~20度的海水注入有300~500度的反應堆,那么可想而知,冷卻系統的關鍵環節在這種巨大的溫度差下很容易炸裂。這就需要提前考慮好,到底哪些是冷卻系統的薄弱環節,采用怎樣的材質和保護措施才能降低其炸裂的可能性。3D虛擬技術無疑是做這項工作的既省錢又有效的手段。
SUH教授指出,這次的福島核電事故中就是有很多冷卻系統的關鍵環節出了問題,導致海水并沒有被有效注入。
除了對安全的保障, 3D軟件重要的作用同樣還體現在能夠有效縮短核電項目的施工時間,降低項目成本。SUH教授就提到,他借助達索的3D軟件工具,就成功地將某核電工程的建設時間從50個月減少到48個月的經驗,很大程度地節約了項目成本。
3D研究教學
SUH教授介紹,核電對于韓國而言,是其必須選擇的唯一出路。因為韓國幅員并不遼闊,沒有辦法去獲取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水電在韓國也行不通,只有依靠核電。而韓國也不像德國那么富庶,可以從鄰國法國直接購買核電。在SUH教授看來,韓國不得不發展好自己的核電事業。
不只是在研究和產業領域應用達索的3D軟件,在日常的教學和研究中,SUH教授也積極采用這種直觀高效、啟發思維的軟件工具。
“在我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考試的時候,我會讓他們用達索系統的軟件去完成他們考試的科目。讓學生采用3D的方案,根據數據制造3D影像視頻,虛擬現實,是非常有趣的科研項目。這不只能讓學生見識、積累一些他們以前沒有的知識,還能讓學生通過軟件研發一些新產品,給公眾提供便利。我們不止用它做核電的研究,還在做冰川研究,它完全可以從另外一方面解決能源資源的問題。我和我的學生都非常喜歡利用三維的方式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SUH教授非常懇切地介紹說。
而在他的眼中,達索系統絕對不只是一個軟件供應商,他認為其軟件能夠很好地與硬件協同,這能給使用者帶來很高的使用效能。
SUH教授同時也提到,中國在能源方面的潛能非常大,無論是太陽能、風能還是核能。中國的核電市場非常大,我們應該利用3D軟件技術,克服物理局限性,在把3D虛擬世界做得更好的同時,利用3D技術,不斷創新,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的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