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判
本周大盤不容樂觀
上周五,兩市早盤雙雙低開。指數經過昨日的大幅反彈之后,呈現縮量回調的走勢,但概念股表現非?;钴S,但地產、銀行、券商等表現較弱,對指數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使大盤受壓震蕩整理,截止中午收盤,滬指報2175.75點,下跌9.09點,跌幅0.42%,成交291.4億元;深成指報9434.33點,下跌75.15點,跌幅0.79%,成交295.5億元。
盤面上,繼近日活躍的三沙概念股后,上海本地股強勢接棒,板塊個股延續漲停潮,熱點的強勢受到資金的追捧,板塊方面,水泥、農林牧漁、地產、銀行、煤炭、有色等跌幅居前,3G概念、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釀酒等領漲。
消息面上,國外方面,歐元集團財長會議正式通過西班牙銀行業援助協議;歐元區財長批準向西班牙銀行業撥付300億歐元援助貸款;歐央行及成員國央行現階段不接受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意大利總理稱歐債危機已經擴散到該國;歐盟稱加深與美日等國貿易將推動其經濟增長2%;加拿大6月CPI同比上升1.5%升幅不及預期;西班牙將今年GDP增速預期由-1.7%上調至-1.5%;巴西將今年經濟增速預期從4.5%下調至3.0%;
國內方面,王岐山:適當加大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力度;證監會擬進一步下調交易手續費降幅或在20%;郭樹清:上市公司員工購買自家股票要考慮分散風險;證監會:年內發行體制改革不斷推進IPO家數減少;證監會:加強與保監會合作強化為保險資金服務;央行官員宋國青:下半年中國可能降準但降息存兩難;住建部:8月底前取消不合規定保障房政策;國稅總局:不落實稅收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優惠政策也是收過頭稅;三部門全力支持民航業發展十二五將新增82個運輸機場;樊綱:GDP破8只是調整中小企業不會大面積破產;國資委:上半年央企凈賺3870億同比降16.4%;北京61年來最強降雨致10人死亡;國務院明確戰略新興產業20大重點工程;業內預測7月新增信貸6000億左右;
技術面上,上周滬指在沖擊20 日線未果后震蕩回落,后市應密切關注2132 點附近支撐力度。事實上,市場處于政策向上和經濟向下的較為復雜的環境中,短線股指反復震蕩難免。短期市場需要成交量的進一步放大,來突破20日線。
不過,我們更傾向于悲觀,由于深成指已經出現破位下跌,上證也不容樂觀,從形態上雖然還有一線生機,但總體上,從日K,以各60分鐘等細分分期上看,2132跌破幾成定局。只是時間的問題。
原則上,不追高,堅決逢高減倉,急跌則加倉,回避前期漲幅較大強勢品種,精選中小盤個股為主。短線關注政策概念股,中線關注績優超跌(含基本面轉),業績有良好預期和高轉送的二線藍籌股,中長線則可關注內需消費和醫藥板塊。
今日熱點
(一)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高效鍋爐窯爐、余熱余壓利用、熱電聯產、電機系統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領域,實施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高效風機、水泵、變壓器、空調機組、內燃機、節能家電等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發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燒、能源梯級利用、高效蓄能、綠色節能建材、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為重點的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制造骨干企業和產業化示范基地,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創新能力和裝備開發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以煙氣脫硫脫硝、機動車尾氣高效凈化等大氣污染治理裝備,城鎮生活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新型反硝化反應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裝備,高效垃圾焚燒和煙氣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固體廢物處理裝備,重金屬、氨氮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應急監測車、 阻截式油水分離及回收設備等環境應急裝備為重點,實施一批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開發與示范應用,加快高性能膜、脫硝催化劑納米級二氧化鈦載體、高效濾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產業化。到2015年,培育一批在行業具有領軍作用的環保企業集團及一批“專、精、特、新”的環保配套生產企業,創建10-15個區位優勢突出、集中度高的環保技術及裝備產業化基地。
(三)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實施“城市礦產”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升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橡膠、廢輪胎、廢電池等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水平。實施再制造產業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實施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進大宗固體廢物、共伴生礦、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加快建立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示范城市。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到2015年,建成我國重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資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達每年2500萬噸,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每年4億噸。
(四)寬帶中國工程。加快推進寬帶光纖接入網絡建設,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全面、深度覆蓋,開展TD—LTE規模商用示范;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推廣,建立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及配套技術試驗床,形成完備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組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織關鍵技術、裝備、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到2015年,寬帶接入能力顯著提高,95%的行政村具備寬帶接入能力,相關裝備和智能終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縣級(含)以上城市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80%實現雙向化,并基本完成數字地面電視覆蓋。
(五)高性能集成電路工程。圍繞重點整機系統應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術,大力支持移動互聯、模數混合、信息安全、數字電視、射頻識別、傳感器等芯片的設計,形成系統方案解決能力。加快先進生產線和特色生產線工藝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充,提高先進封裝工藝和測試水平。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增強關鍵設備、儀器和材料的開發能力,支持大生產線規模應用。強化國產芯片和軟件的集成應用。加快提升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集成電路設計業產值國內市場比重由5%提高到15%。
(六)新型平板顯示工程。開展TFT-LCD顯示面板關鍵技術和新工藝開發,實施玻璃基板等關鍵配套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產業化項目。突破PDP高光效技術、高清晰度技術以及超薄技術,完善配套產業鏈。開展高遷移率TFT驅動基板技術開發,攻克OLED有機成膜、器件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加強關鍵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配套。開展3D顯示、電子紙、激光顯示等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到2015年,新型平板顯示面板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提高關鍵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本地化配套率。
(七)物聯網和云計算工程。構建物聯網基礎和共性標準體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傳感器技術,組織新型RFID、智能儀表、微納器件、核心芯片、軟件和智能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在典型領域開展基于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示范應用,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新興服務業,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整合現有各類計算資源,推動各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突破虛擬化、云計算應用支撐平臺、云安全、云存儲等核心技術,大力加強高性能計算等領域應用軟件的開發,推進高性能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智能終端等設備產業化,加強對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和創新發展,構建云計算標準體系,支持建設一批綠色云計算服務中心、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促進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業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國情的應用模式、標準規范和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
(八)信息惠民工程。推進普遍服務,完善信息惠民基礎條件;建立多層次的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庫和共享服務平臺,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絡和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提升公共安全實時監控、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理能力,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遠程醫療,推廣醫療信息管理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推進標準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應用,逐步實現“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支持應用新信息技術和服務模式,在海鐵公水聯運、智能電網、安全生產監管、林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業生態監測、環境污染監控、食品安全監管、藥品藥械監管、智能交通、貨物快遞追蹤、危險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領域開展新型信息服務。加快研發適應三網融合業務要求的數字家庭智能終端和新型消費電子產品,開展數字家庭多業務應用示范。擴大信息服務在城鄉及各領域的覆蓋和應用。
(九)蛋白類等生物藥物和疫苗工程。建立國家人類基因資源信息庫、蛋白質庫和生物樣本庫,重點突破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高效篩選、評價、純化、大規模細胞培養、制劑技術、質量控制方法等環節的技術瓶頸,加強新型佐劑研究,建設若干研發和產業化技術平臺,推進單克隆抗體藥物、基因工程蛋白質及多肽藥物、多聯多價疫苗、治療型疫苗、人畜共患病疫苗等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強疫苗供應體系建設。到2015年,實現30個以上生物醫藥新品種投放市場,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防控重大疾病和傳染病的能力明顯提高。
(十)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工程。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治療設備研發與技術集成平臺,突破數字化探測器、高頻高壓發生器、超聲探頭、超導磁體等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加快發展數字化X射線機、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核醫學影像設備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PET)/CT、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系統等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加快推進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等高性能醫學治療設備開發,加速產業化和推進臨床應用。到2015年,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設備的核心技術,提高創新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十一)生物育種工程。圍繞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構建重要動植物基因信息庫,重點研發轉基因、分子設計、航天育種、胚胎工程等生物育種技術,建設國家級生物育種基地、區域性良繁基地,建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培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以及豬、牛、羊、雞、魚等重要畜禽水產新品種并實現產業化。到2015年,突破一批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和裝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要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建設工業微生物菌種與基因信息庫,突破微生物菌種設計、生物煉制工藝等關鍵技術,建立非糧生物質原料種植加工基地,加快工業微生物、生物基工業原料、生物基塑料、生物質纖維、生物溶劑等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加強生物基產品應用示范,構建生物基原材料生產加工與應用產業鏈,利用生物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到2015年,突破一批生物基材料開發和產業化技術,與化石原料相比具有競爭力的一批生物基材料實現規模化生產。
(十三)航空裝備工程。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加快科技攻關,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數字化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含直升機)設計與制造技術。推進ARJ21支線飛機的規?;a和系列化發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線飛機改進改型,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大中型噴氣公務機和新型通用飛機(含直升機);拓展支線飛機市場應用,扎實推進通勤航空試點。推動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產業發展及航空維修、支援、租賃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到2015年,我國航空裝備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和天地一體的地面配套設施,發展空間環境監測衛星系統;完善我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啟動由大容量寬帶多媒體衛星、全球移動通信衛星、數據中繼衛星等系統組成的空間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建設相關地面配套設施。開展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核心部組件、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衛星系統應用示范,進一步提升衛星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系統功能優化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骨干架構,大幅提升我國衛星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空間信息的能力。
(十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工程。建立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30噸軸重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施工裝備、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研發永磁電傳動、磁懸浮、列車制動、牽引控制、安全監測、通信信號等關鍵技術,研制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等關鍵零部件,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十六)海洋工程裝備工程。突破深水浮式結構物水動力性能、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等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和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半潛式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環境探測、觀測與監測、深海運載及應急作業等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建設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新型裝備總裝制造平臺,完善設計建造標準體系。到2015年,國產深海資源探采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實現配套,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十七)智能制造裝備工程。突破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故障智能診斷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泛在感知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裝置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基于機器人的自動化成形與加工裝備生產線、自動化倉儲與分揀系統以及數字化車間等典型智能裝備與系統的集成創新,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石油加工、煤炭開采、發電、環保、紡織、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測控裝置及零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掌握智能制造系統關鍵核心技術,以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十八)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在風電、太陽能、海洋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集中區域,示范建設以智能電網為載體、發輸用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在公共建筑、商業設施和工業園區推進太陽能、頁巖氣、生物質能、地熱和地溫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綜合應用示范;開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區域應用示范建設,建成完善的縣域綠色能源利用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中小城市及偏遠農牧區、海島等,示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小水電“多能互補”的新能源微電網系統。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化。到201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制造基地。
(十九)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加快突破氣相沉積、等靜壓、先進熔煉、高效合成等材料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持高強鋁合金等輕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屬材料、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質特殊鋼開發;推進高強高模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全氟離子膜等功能性膜材料、醫用材料、先進電池材料、高純硅等新型半 導體材料、納米綠色印刷材料和技術的產業化;開展高磁感取向硅鋼、鐵基非晶帶材、高飽和磁感鐵基納米晶材料等金屬合金材料、無機改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以及新型綠色節能建材等在電力、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完善新材料認定及標準體系,建設一批新材料開發、檢測、應用、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到2015年,形成新材料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一大批關鍵新材料的國內保障能力基本滿足需求。
(二十)新能源汽車工程。建設新能源汽車公共測試平臺、試驗驗證和應用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產品開發和專利數據庫,重點研發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和新產品,加速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產品產業化,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推廣力度,擴大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范圍和規模。推進充電網絡體系和設施建設,探索新型商業化運行模式。
本周大盤不容樂觀
上周五,兩市早盤雙雙低開。指數經過昨日的大幅反彈之后,呈現縮量回調的走勢,但概念股表現非?;钴S,但地產、銀行、券商等表現較弱,對指數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使大盤受壓震蕩整理,截止中午收盤,滬指報2175.75點,下跌9.09點,跌幅0.42%,成交291.4億元;深成指報9434.33點,下跌75.15點,跌幅0.79%,成交295.5億元。
盤面上,繼近日活躍的三沙概念股后,上海本地股強勢接棒,板塊個股延續漲停潮,熱點的強勢受到資金的追捧,板塊方面,水泥、農林牧漁、地產、銀行、煤炭、有色等跌幅居前,3G概念、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釀酒等領漲。
消息面上,國外方面,歐元集團財長會議正式通過西班牙銀行業援助協議;歐元區財長批準向西班牙銀行業撥付300億歐元援助貸款;歐央行及成員國央行現階段不接受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意大利總理稱歐債危機已經擴散到該國;歐盟稱加深與美日等國貿易將推動其經濟增長2%;加拿大6月CPI同比上升1.5%升幅不及預期;西班牙將今年GDP增速預期由-1.7%上調至-1.5%;巴西將今年經濟增速預期從4.5%下調至3.0%;
國內方面,王岐山:適當加大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力度;證監會擬進一步下調交易手續費降幅或在20%;郭樹清:上市公司員工購買自家股票要考慮分散風險;證監會:年內發行體制改革不斷推進IPO家數減少;證監會:加強與保監會合作強化為保險資金服務;央行官員宋國青:下半年中國可能降準但降息存兩難;住建部:8月底前取消不合規定保障房政策;國稅總局:不落實稅收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優惠政策也是收過頭稅;三部門全力支持民航業發展十二五將新增82個運輸機場;樊綱:GDP破8只是調整中小企業不會大面積破產;國資委:上半年央企凈賺3870億同比降16.4%;北京61年來最強降雨致10人死亡;國務院明確戰略新興產業20大重點工程;業內預測7月新增信貸6000億左右;
技術面上,上周滬指在沖擊20 日線未果后震蕩回落,后市應密切關注2132 點附近支撐力度。事實上,市場處于政策向上和經濟向下的較為復雜的環境中,短線股指反復震蕩難免。短期市場需要成交量的進一步放大,來突破20日線。
不過,我們更傾向于悲觀,由于深成指已經出現破位下跌,上證也不容樂觀,從形態上雖然還有一線生機,但總體上,從日K,以各60分鐘等細分分期上看,2132跌破幾成定局。只是時間的問題。
原則上,不追高,堅決逢高減倉,急跌則加倉,回避前期漲幅較大強勢品種,精選中小盤個股為主。短線關注政策概念股,中線關注績優超跌(含基本面轉),業績有良好預期和高轉送的二線藍籌股,中長線則可關注內需消費和醫藥板塊。
今日熱點
(一)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圍繞應用面廣、節能潛力大的高效鍋爐窯爐、余熱余壓利用、熱電聯產、電機系統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領域,實施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高效風機、水泵、變壓器、空調機組、內燃機、節能家電等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發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燒、能源梯級利用、高效蓄能、綠色節能建材、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為重點的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制造骨干企業和產業化示范基地,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創新能力和裝備開發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以煙氣脫硫脫硝、機動車尾氣高效凈化等大氣污染治理裝備,城鎮生活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新型反硝化反應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裝備,高效垃圾焚燒和煙氣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固體廢物處理裝備,重金屬、氨氮在線監測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環境應急監測車、 阻截式油水分離及回收設備等環境應急裝備為重點,實施一批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開發與示范應用,加快高性能膜、脫硝催化劑納米級二氧化鈦載體、高效濾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產業化。到2015年,培育一批在行業具有領軍作用的環保企業集團及一批“專、精、特、新”的環保配套生產企業,創建10-15個區位優勢突出、集中度高的環保技術及裝備產業化基地。
(三)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實施“城市礦產”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提升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橡膠、廢輪胎、廢電池等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水平。實施再制造產業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實施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進大宗固體廢物、共伴生礦、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加快建立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一批示范城市。加快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到2015年,建成我國重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再制造產業初具規模,資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達每年2500萬噸,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每年4億噸。
(四)寬帶中國工程。加快推進寬帶光纖接入網絡建設,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全面、深度覆蓋,開展TD—LTE規模商用示范;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商用推廣,建立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及配套技術試驗床,形成完備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組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織關鍵技術、裝備、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到2015年,寬帶接入能力顯著提高,95%的行政村具備寬帶接入能力,相關裝備和智能終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縣級(含)以上城市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80%實現雙向化,并基本完成數字地面電視覆蓋。
(五)高性能集成電路工程。圍繞重點整機系統應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術,大力支持移動互聯、模數混合、信息安全、數字電視、射頻識別、傳感器等芯片的設計,形成系統方案解決能力。加快先進生產線和特色生產線工藝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充,提高先進封裝工藝和測試水平。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增強關鍵設備、儀器和材料的開發能力,支持大生產線規模應用。強化國產芯片和軟件的集成應用。加快提升國家級集成電路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集成電路設計業產值國內市場比重由5%提高到15%。
(六)新型平板顯示工程。開展TFT-LCD顯示面板關鍵技術和新工藝開發,實施玻璃基板等關鍵配套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產業化項目。突破PDP高光效技術、高清晰度技術以及超薄技術,完善配套產業鏈。開展高遷移率TFT驅動基板技術開發,攻克OLED有機成膜、器件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加強關鍵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配套。開展3D顯示、電子紙、激光顯示等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到2015年,新型平板顯示面板滿足國內彩電整機需求量的80%以上,提高關鍵材料和核心生產設備本地化配套率。
(七)物聯網和云計算工程。構建物聯網基礎和共性標準體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傳感器技術,組織新型RFID、智能儀表、微納器件、核心芯片、軟件和智能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在典型領域開展基于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示范應用,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新興服務業,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整合現有各類計算資源,推動各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突破虛擬化、云計算應用支撐平臺、云安全、云存儲等核心技術,大力加強高性能計算等領域應用軟件的開發,推進高性能服務器、海量數據存儲、智能終端等設備產業化,加強對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和創新發展,構建云計算標準體系,支持建設一批綠色云計算服務中心、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促進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業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國情的應用模式、標準規范和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
(八)信息惠民工程。推進普遍服務,完善信息惠民基礎條件;建立多層次的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庫和共享服務平臺,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絡和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提升公共安全實時監控、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理能力,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遠程醫療,推廣醫療信息管理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推進標準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應用,逐步實現“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支持應用新信息技術和服務模式,在海鐵公水聯運、智能電網、安全生產監管、林 本文來源于深圳紅嶺私募業生態監測、環境污染監控、食品安全監管、藥品藥械監管、智能交通、貨物快遞追蹤、危險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領域開展新型信息服務。加快研發適應三網融合業務要求的數字家庭智能終端和新型消費電子產品,開展數字家庭多業務應用示范。擴大信息服務在城鄉及各領域的覆蓋和應用。
(九)蛋白類等生物藥物和疫苗工程。建立國家人類基因資源信息庫、蛋白質庫和生物樣本庫,重點突破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高效篩選、評價、純化、大規模細胞培養、制劑技術、質量控制方法等環節的技術瓶頸,加強新型佐劑研究,建設若干研發和產業化技術平臺,推進單克隆抗體藥物、基因工程蛋白質及多肽藥物、多聯多價疫苗、治療型疫苗、人畜共患病疫苗等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強疫苗供應體系建設。到2015年,實現30個以上生物醫藥新品種投放市場,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防控重大疾病和傳染病的能力明顯提高。
(十)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工程。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治療設備研發與技術集成平臺,突破數字化探測器、高頻高壓發生器、超聲探頭、超導磁體等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加快發展數字化X射線機、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核醫學影像設備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PET)/CT、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系統等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加快推進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等高性能醫學治療設備開發,加速產業化和推進臨床應用。到2015年,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設備的核心技術,提高創新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十一)生物育種工程。圍繞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構建重要動植物基因信息庫,重點研發轉基因、分子設計、航天育種、胚胎工程等生物育種技術,建設國家級生物育種基地、區域性良繁基地,建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培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以及豬、牛、羊、雞、魚等重要畜禽水產新品種并實現產業化。到2015年,突破一批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和裝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要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建設工業微生物菌種與基因信息庫,突破微生物菌種設計、生物煉制工藝等關鍵技術,建立非糧生物質原料種植加工基地,加快工業微生物、生物基工業原料、生物基塑料、生物質纖維、生物溶劑等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加強生物基產品應用示范,構建生物基原材料生產加工與應用產業鏈,利用生物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到2015年,突破一批生物基材料開發和產業化技術,與化石原料相比具有競爭力的一批生物基材料實現規模化生產。
(十三)航空裝備工程。按照安全、經濟、舒適和環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50座級C919單通道干線飛機。加快科技攻關,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數字化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含直升機)設計與制造技術。推進ARJ21支線飛機的規?;a和系列化發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線飛機改進改型,研制新型支線飛機,發展大中型噴氣公務機和新型通用飛機(含直升機);拓展支線飛機市場應用,扎實推進通勤航空試點。推動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產業發展及航空維修、支援、租賃等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到2015年,我國航空裝備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時空協調、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和天地一體的地面配套設施,發展空間環境監測衛星系統;完善我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啟動由大容量寬帶多媒體衛星、全球移動通信衛星、數據中繼衛星等系統組成的空間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建設相關地面配套設施。開展先進衛星平臺、新型衛星有效載荷、核心部組件、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衛星系統應用示范,進一步提升衛星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系統功能優化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骨干架構,大幅提升我國衛星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空間信息的能力。
(十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部件工程。建立現代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研發、試驗驗證、標準及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開發高寒及城際動車組、交流傳動快速機車、30噸軸重機車與貨車、新型城軌車輛、大型施工裝備、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養路機械。研發永磁電傳動、磁懸浮、列車制動、牽引控制、安全監測、通信信號等關鍵技術,研制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轉向架等關鍵零部件,加強產業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統創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能力。
(十六)海洋工程裝備工程。突破深水浮式結構物水動力性能、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等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和鉆井船、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半潛式平臺、水下生產系統、環境探測、觀測與監測、深海運載及應急作業等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建設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等新型裝備總裝制造平臺,完善設計建造標準體系。到2015年,國產深海資源探采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關鍵設備和系統實現配套,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
(十七)智能制造裝備工程。突破新型傳感、高精度運動控制、故障智能診斷等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泛在感知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裝置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基于機器人的自動化成形與加工裝備生產線、自動化倉儲與分揀系統以及數字化車間等典型智能裝備與系統的集成創新,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石油加工、煤炭開采、發電、環保、紡織、冶金、建材、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領域中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測控裝置及零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掌握智能制造系統關鍵核心技術,以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十八)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在風電、太陽能、海洋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集中區域,示范建設以智能電網為載體、發輸用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選擇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在公共建筑、商業設施和工業園區推進太陽能、頁巖氣、生物質能、地熱和地溫能等新能源技術的綜合應用示范;開展綠色能源和新能源區域應用示范建設,建成完善的縣域綠色能源利用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和具備多元化利用條件的中小城市及偏遠農牧區、海島等,示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小水電“多能互補”的新能源微電網系統。推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化。到201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制造基地。
(十九)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加快突破氣相沉積、等靜壓、先進熔煉、高效合成等材料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持高強鋁合金等輕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屬材料、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質特殊鋼開發;推進高強高模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全氟離子膜等功能性膜材料、醫用材料、先進電池材料、高純硅等新型半 導體材料、納米綠色印刷材料和技術的產業化;開展高磁感取向硅鋼、鐵基非晶帶材、高飽和磁感鐵基納米晶材料等金屬合金材料、無機改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以及新型綠色節能建材等在電力、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完善新材料認定及標準體系,建設一批新材料開發、檢測、應用、信息等公共服務平臺。到2015年,形成新材料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一大批關鍵新材料的國內保障能力基本滿足需求。
(二十)新能源汽車工程。建設新能源汽車公共測試平臺、試驗驗證和應用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產品開發和專利數據庫,重點研發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和新產品,加速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產品產業化,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推廣力度,擴大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范圍和規模。推進充電網絡體系和設施建設,探索新型商業化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