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影,即立體電影,1952年,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電影《非洲歷險記》誕生。此后,雖然3D電影的技術以及電影制作都在得到蓬勃的發展,但是直到1982年的《黑色星期五》才讓3D電影真正復蘇。80年代期間,好萊塢出現了不少3D電影,如《大白鯊3》、《魔晶戰士》等,但都由于其質量的問題,沒有取得預期中的良好效果。
3D電影《異星戰場》左右立體格式畫面
而2004年,第一部IMAX 3D電影《極地特快》隨之推出,盡管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參加,但是過于糟糕的效果讓不少人望而生畏。而直到2008年,第一部純3D攝影機的真人電影才推出,《U2 3D演唱會》讓無數人為之震撼。但真正帶來3D電影技術革命的還是2009年圣誕檔推出的《阿凡達》,這部3D電影以其出眾的3D效果震懾了世人,隨后出現的《變形金鋼》、《功夫熊貓》、《泰坦尼克號3D》、《雨果》等3D電影驚人的票房表現和觀眾的喜愛讓電影制片商們看到了3D電影的無限潛能和潛在力量。3D電影正由一個“噱頭”逐步向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向前進,或許正如卡梅隆所言,未來將是3D的世界。
3D立體電影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處理。因為兩只眼睛位置的區別,每只眼睛看到的圖像都有細微的不同。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讓我們能夠分辨出距離感。3D電影原理就是如此———讓兩只眼睛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剩下的就讓大腦自動完成吧。
3D成像技術有哪些?
目前,3D成像技術有很多種,分為不閃式3D技術、互補色技術、時分法技術、光柵式技術、普式技術、全息式技術等。而其中以時分法為當今所廣泛應用,而不閃式技術和互補色技術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時分法技術是通過顯示器件和3D眼睛的配合工作來實現立體效果,雖然量度偏低,但是立體感比較好,不過由于眼鏡制造成本的問題和重影現象嚴重,這項技術還無法在電影院得到廣泛的推廣,不過由于其資源的豐富,所以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互補色技術是目前比較多電影院采用的技術,它將不同視角上的成像用不同的顏色印刻在同一副畫面下,再讓用戶通過紅藍立體鏡片來觀看到立體效果。由于技術成熟而且眼睛造價相對低廉,所以廣為當今的電影院所接受。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于哪種技術最后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如何制作一部3D電影?
簡單地說,由于技術上的差異性,3D電影的制作流程比普通電影的要復雜得多,而且每一步都要求非常嚴苛。在制作3D電影時,在首先完成劇本討論、概念設計、分鏡頭故事板后,技師們就要開始進行建模、組建3D故事版、構建3D模型等工作,而在技師們一步步完成角色構成時,攝影師們也要開始用3D攝影機進行3D電影的實際拍攝,在實際拍攝結束之后,技師們還要去根據要求添加特效,并進行分層渲染和合成,完成可供制作團隊剪輯的初稿。然后在經過配音配樂剪輯等一系列處理,才能完成一部3D電影成片。其中,建模、特效以及后期的渲染都需要相當大的精力去完成。“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銀幕上的絢爛3D效果可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如果有志從事制作3D電影的工作,首先就要有迎戰一切困難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