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品牌商的持續推廣,消費者對3D電視的認知和關注持續提升。不少電視品牌廠商把3D功能作為一定檔次電視的基本配置進行推廣并取得不俗成效。韓國兩大巨頭通過競合繼續主導并領先3D技術的發展;日本和臺灣聯手發展裸眼3D技術初見成果;國內廠商技術“站隊”亟待產業鏈本土化發展——3D電視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漸得到普及。
不過,現時3D電視仍有多個問題需要克服。首當其沖的自然是3D技術標準的統一,不同技術形式共存是現實,短期內無法改變,但對于各種參數等級和體驗感受劃一仍是必須的;其次是片源問題,沒有片源,無論什么技術的3D電視都是空談,不過由于主動快門、偏光式、裸眼式三種3D技術對應的片源也不相同,無形之中讓片源缺乏問題雪上加霜;最后是價格,只有價格真正降下來了,才能讓消費者愿意為這項技術埋單。
國外3D產業發展狀況
日本:縮緊本土生產,聯合臺灣
隨著日韓各大電機制造商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日本各大電機公司的電視機業務均陷入經營困難的窘境。由于3D電視銷售低迷,日立決定中止研發3D電視新技術,并將于2012年9月底前停止日本國內唯一的電視生產據點“岐阜工廠”的生產,將電視生產全數委由海外EMS廠代工。同時,Panasonic也計劃將等離子電視的新機種數量縮減至現行的2/3并擴大液晶面板的外部采購比重,務求在2012年度將液晶面板自制比重自2011年度的約七成縮減至三成以下。
東芝除以12英寸和20英寸等級的裸眼式3D電視試探市場外,還在2011CES上展示56英寸和65英寸的裸眼式3D電視。同一時間SONY和LG也分別展示過應用裸眼技術的3D電視,但僅有東芝在2011年實現量產。不過,由于東芝的TMD面板廠并不具備大尺寸電視面板生產能力,其目前已與臺廠友達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協議。
日本日昭電子去年5月也推出了一款裸眼3D電視產品,支持1080P的FullHD全高清顯示和2000:1對比度,擁有700cd/m2超高亮度,響應時間為8ms。該款52英寸全高清裸眼3D電視面試已經正式開始銷售。
臺灣:積極研發裸眼3D技術
去年10月舉行的日本國際平面顯示器大展上,奇美電子展出了全球最高解析度的56英寸QFHD大尺寸裸眼3D電視面板,該面板采用高精細FixBarrier裸眼技術,展現技術領先性及提供更高階機種的產品定位,預期將于商業、醫療及家庭娛樂等方向應用。此外,友達光電也在積極研發裸眼3D技術,友達顯示器產品事業協理吳仰恩在2011年臺灣平面顯示器國際研討會上分享了友達獨家的全視角(dead-zonefree)裸眼顯示技術,該技術應用在15.6英寸以下中小尺寸面板上,已經量產。
盡管臺灣的面板企業不斷在大陸開疆拓土,但國內廠商使用的液晶屏還是以三星和LGD為主。以55英寸240赫茲刷新率的3D液晶屏為例,雖然友達光電也具備生產能力,但是供應量無法滿足國內廠商所需要。
韓國:兩大巨頭強勢主導3D技術發展
以三星為代表聯合索尼、松下等品牌主導的主動快門式3D電視,和LGD主導的偏光式3D電視成了當前3D電視市場的兩股競爭勢力。“FULLHD全高清3D合作伙伴論壇”上,三星攜手TCL、長虹、海信、海爾、康佳、TPV(AOC)以及日本的索尼、松下、東芝、三菱、夏普等11家主要彩電企業,聯手力推主動快門式3D電視,并提出主動快門技術是呈現全高清3D畫面的唯一技術。對此,LGD則表示偏光式3D電視更健康,不存在角度偏差,消費者無論是躺著看還是采用任何姿勢,都能保證3D效果。同時,LGD宣布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停產快門式3D電視,未來對所有3D電視產品均將采用偏光式技術。
據DisplaySearch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主動式3D電視和偏光式3D電視市場滲透率分別為6.2%和3.9%。根據面板廠2012年的生產目標,預估快門式和偏光式的滲透率將分別提高到11.6%和10.0%。偏光式3D電視以低價的特點切入3D市場,對3D電視的概念普及以及市場的擴張有極大促進作用,但主動快門式3D電視憑借全高清的3D畫質和逼真的3D體驗普遍更受用戶認可。
中投顧問研究員趙慧智表示,目前,三星和LGD二者之間的面板技術不相上下。在7.5代和8.5代面板生產線方面,二者優劣區分非常微小,技術均已基本成熟,品牌優勢成為市場口碑的主要原因。而三星的優勢集中在軟屏方面,LGD則集中在硬屏方面。
3D電視海外遇冷
與3D電視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其他地區對于3D電視的態度較為理性。在歐美、日韓以及臺灣地區,3D功能目前只是作為一種高級配置,被應用到47英寸以上的少數高端電視當中。因為增加3D功能就意味著增加成本,導致產品價格上升。中國廠商之所以能夠成功實現3D功能標配化,主要是由于電視機的成本與增加3D功能之前幾乎沒有差異。然而這正是眾多海外電視廠商做不到的。在如何降低成本方面,中國廠商一直以來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與主要芯片提供商合作。
隨著Trident倒閉、INTEL、博通、Renesas相繼宣布退出電視業務,眾多歐美日系芯片廠商已基本告別數字電視芯片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臺灣以及大陸的同行。目前聯發科的3D電視單芯片解決方案已獲夏普、創維、TCL、海信、海爾、長虹等多家知名一線電視品牌采用。
國內3D產業發展狀況
主流3D電視廠商通過技術驗證
由于市場上3D電視產品種類多樣,標準不一,3D電視終端產品與中國3D電視試驗頻道信源的兼容性備受關注。3D電視聯合實驗室正加緊驗證目前國內市售主流品牌3D電視機(含主動開關式3D電視機、被動偏光式3D電視機、兼容雙路3D信源的裸眼3D電視機、3D電視一體機)及3D播放器產品是否兼容3D電視試驗頻道信源,評估中國3D電視試驗頻道信源在3D整機上的顯示效果和舒適度是否符合消費者觀賞要求,排除觀看安全隱患等問題。
“國家3D電視產業協作項目組”及“3D電視聯合實驗室”具體承擔了該工作,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印發的《3D電視技術指導意見第一部分:節目制作播出》和《3D電視技術指導意見第二部分:高清幀兼容3D電視信號傳輸》,聯合骨干彩電企業組織主流電視機產品開展“3D電視閉路測試”,并及時協同“3D節目制作”和“網絡傳輸”環節,最終達成了以下階段性目標:
驗證主要品牌的主流3D電視機兼容3D頻道時的信號壓縮取樣格式;通過技術試驗和推薦HDMI連接方式,驗證市場上主要品牌的主流3D電視機兼容廣電網絡運營商的高清機頂盒及3D電視業務表述;驗證主流3D電視機能夠正常接收并顯示高清機頂盒輸出的3D頻道電視節目源;積極協調“節目制播”環節,避免目前國內絕大部分3D電視機因3D信源格式問題而被迫繳納數億美金專利許可費及版權費的被動局面。
國內3D產業凸顯技術專利短板
隨著中央電視臺3D頻道試播,在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3D電視等新概念的引領下,國內3D產業漸漸步入正軌。在硬件的升級拉動下,技術專利凸現亟待解決的難題。
中國3D顯示技術專利的主要申請人一半是大學一半是企業。然而,這些企業中不包含電視廠商。目前,國內3D顯示領域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學,但也僅有79件。全球3D顯示全球專利擁有量第一的索尼公司,手握1065件專利技術,這些技術涉及攝錄機、播放器、顯示器、游戲機等整個3D產業鏈。現階段國內各企業都在培養壯大著3D研發隊伍,但研發成果主要集中在應用型技術領域,基礎技術還得依靠國外廠商。長虹電器、創維—RGB、康佳集團、TCL集團、海信電器等自主品牌電視企業都僅擁有10件左右有關3D顯示的專利,這與國外的廠商專利數差距高達100倍。而從專利數量差距上可以看出,國內電視企業一旦與國外企業發生專利爭端,整體形勢將極為被動。
目前3D產業突破口在于3D基礎技術專利和創新產品,必須通過大力的培養3D創新人才和創作團隊來實現良性產業高速發展。各大高??梢驊唧w情況開設3D相關專業課程,企業除增加3D培訓,也可通過與高校達成聯盟的方式共同展開研發。
片源匱乏3D電視發展潛力大但普及慢
2012年初,由中央電視臺和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深圳六家電視臺共同開辦,依照責任分組、經費自籌的原則進行的六臺聯播3D頻道正式開播。各臺分別制作節目,中央電視臺采用左右拼接方式占用一個高清頻道統一播出。通過衛星覆蓋全國,面向有線電視網前端,傳輸過程采用加密方式,用戶免費接收,以后將逐漸擴大到幾十個地區。3D的開播對硬件產業拉升明顯。隨著3D電視試驗頻道的成功開播,2012年春節期間,3D電視機市場銷售占比達60%。
不過,試播中也反應出一些重要問題。其中,內容單一且在賣場沒法演示極大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在內容上,存在一些不符合3D電視制作的技術問題。包括:左右眼畫面明顯差異,個別畫面左右眼畫面內容甚至不一致;畫面正負視差過大;左右畫面有垂直視差;畫面主體超出安全范圍時間過長或范圍過大;字幕與畫面有前后關系沖突;會聚面突然調整,每個節目的雙畫面會聚距離不統一和會聚過大,有的竟超過5cm(一部好的3D片雙畫面會聚距離不會超過1cm)。
這些規格不統一造成了部分節目重影嚴重,給觀眾帶來不適感。
三星與LGD都在3D市場進行了大量產業化努力,除了面板和終端生產外,還在3D片源上投入大量精力。三星支付平臺已有兩萬多部3D片源,除了在銷售電視時免費提供用戶50多部3D節目外,用戶還可以登錄三星VOD服務平臺購買更多3D影片。對此,國內電視廠商仍然處于各自為戰的境地,在思想上還是典型的硬件廠商心態。
國內廠商3D面板主要依靠進口
現時,由于國內產業鏈尚不完備,在韓國兩大巨頭的強勢主導下,國內廠商只能選擇技術“站隊”。兩大3D技術陣營中一方是三星的主動快門式技術,另一方是LG旗下LGD公司的偏光技術,國內廠商基本采用韓國兩大巨頭生產的3D電視面板,再次淪為產業鏈的下游。
由于快門式3D眼鏡笨重昂貴,畫面有閃爍,而偏光式技術門檻低,相對便宜,創維、長虹已經100%生產不閃式3D電視,海信、康佳、海爾的3D電視也有一半以上采用LGD的屏幕。TCL則選擇了與三星、夏普、索尼等國際品牌站在一起,其快門式3D技術能完全保持原有畫面的分辨率,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并且片源相對較多,是目前中高端3D電視的主流技術。偏光技術則面臨清晰度較低的難題。
就目前來看,兩種技術各有優缺點,也都在快速向前發展。但國內廠商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存在先天缺陷,尚不能在各自技術體系的演進上貢獻力量。三星在不斷降低眼鏡價格的同時,通過與等離子屏結合改進快門式技術的缺陷,LGD也在通過研究新的屏幕來提升偏光式的清晰度。國內廠商在核心技術的演進競爭上再次落后。
急需3D電視產業標準出臺
由于國內3D產業標準不明,因此相對應的3D片源標準也沒有確定,出現了一些3D資源無法在某些廠家3D電視上正常播放的情況,3D電視的初期試水消費者正在面臨各種煩惱。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快國內3D電視產業標準的出臺,并且在現有3D技術初期應用中汲取經驗教訓,盡快選擇一種更有潛力的3D技術加以扶持,同時從政策上加快產業化進度,形成一條自有的3D產業鏈。
不久前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透露,我國3D電視產業標準有望年內出臺。但隨著市場上3D電視熱潮漸起,“無3D、不電視”的趨勢已經明顯。此前由于在網絡電視的發展上遭到狙擊,與不同體系的內容制作者的“合縱連橫”遇到政策限制,國內廠商在3D片源上偃旗息鼓,只有硬件產業在不斷拉升,總體產業鏈的促成依舊沒有期限。
本土3D標準遲遲未能出臺,將加劇國內彩電廠商在3D產業上邊緣化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