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儀器正在掃描一塊恐龍骨骼化石
古生物學技術在150年里未有太大變化,學者們仍然使用錘、鎬、粗麻布、塑料等工具。不過現在,來自德雷塞爾大學的研究者或將改變這一狀況,他們利用3D圖形新技術來解決史前生命的行為及環境。Kenneth Lacovara副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正在嘗試利用3D技術掃描實驗室里的大型恐龍骨骼及其他化石。3D掃描能提供眾多剖面圖供合成。Lacovara還聯合機械工程師James Tangorra副教授,以期能讓3D合成圖像活動起來。3D是一種快速制造物體數字圖像的技術,同時基于模型將大量圖層疊置就能生成立體圖像。Lacovara說,它就像《星際迷航》里的技術一樣,你只需輕輕一按,幾小時后一只活靈活現的恐龍圖像便出現在你面前。
3D技術可在以下方面應用于古生物學:為博物館提供真實尺寸的復制品,而且沒有數量限制和貯存麻煩;制作教學用的小型模型;為研究史前生命運動及行為機制提供小型模型。Lacovara和Tangorra主要是為了最后一項目的而使用3D技術的。
恐龍究竟如何行動?它們怎么站立?它們跑還是急走?它們如何生育?等等一系列問題對人們來講都是謎,古生物學家目前更多的是依靠常識和猜測來理解這些問題,而新技術則突破了這一堅冰。Lacovara曾參與2000年在埃及發現“潮汐怪獸”(Paralititan stromeri)的科考活動,潮汐龍是世界上已知第二大的恐龍,它重達60~80噸,是現代大象的12~14倍。
利用真實骨骼化石來檢驗理論是不現實的,而相同比例的模型則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學者還能通過重塑模型來校準化石化過程中的壓縮量。Lacovara和Tangorra計劃制造一個巨型恐龍的機器模型,并粘附上人造肌肉以檢驗它真實的運動情況。這一工程與Tangorra正在進行的“機器魚”工作有些相似。這種方法對于理解生物的運動機制,以及對環境的響應無疑是最為直接也最為準確的。Lacovara估計在2012年底一只恐龍附肢將制作完成,而“機器恐龍”整體將在兩年內完成。
Lacovara及其同伴在新澤西的格洛斯特縣發現了眾多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海洋化石,如海龜、鱷魚等。他計劃將這些生物全部進行3D重塑,以完成“新澤西白堊紀公園”的復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