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當你坐在電視機前,看見3D的圖像中,立體的孫楊劈著水浪,正在你面前沖刺,會不會有點緊張——也許你認為他要撞的計時器就是你。
隨著3D頻道建設的完善以及3D電視的普及,現在的電視觀眾完全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立體的奧運視聽盛宴。
長久以來,奧運會都是電視轉播技術的先驅者。本屆倫敦奧運會上,更是首次全面實現了3D直播。作為國際奧委會全球贊助商之一的松下,承擔了倫敦奧運會高清以及3D電視轉播的技術支持工作。中國中央電視臺也第一次購買了奧運會3D轉播權,同時購置了全新的松下3D設備,力圖為中國觀眾提供高品質的賽事轉播。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以前的奧運會吧。毫無疑問,最初只有親臨現場的觀眾才能一睹各國健兒風采;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第一次實現電視轉播;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第一次實現電視直播入戶;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則首次實現了國際轉播,從此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同步欣賞奧運賽事。
可以說,觀眾的眼睛看著電視屏幕,賽場上的攝像機則充當著他們在現場的“大眼睛”。
從2D轉為3D,是“大眼睛”的一大進步。
3D攝像機將兩個并排鏡頭安裝在常規的2D攝像機上,從兩個稍微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模仿雙眼的效果。圖像存儲后,攝像機中的軟件將兩條信息融合到一套移動圖像中。觀看時,戴上專門的眼鏡在3D電視上就會看到有所交錯的圖像,從而實現立體的效果。而使用最新的裸眼3D技術,觀眾甚至連眼鏡也不再需要。
除了為不能到現場的觀眾充當“眼睛”,攝像機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常規視角無法觀看的圖像,比如游泳、花樣游泳中水下的狀況。本屆倫敦奧運會使用了日本NHK電視臺開發的攝像機TwinsCam,它將在花樣游泳中首次亮相。該攝像機能將水下和水上拍攝的影像自動進行合成,形成猶如“截面圖”一樣的影像。
是不是只要在水下和水上設置兩架攝像機同時進行拍攝,然后進行影像合成就可以了?事情遠沒這么簡單。由于光線在水下的折射率與水上有所不同,若直接進行合成,影像會變形。NHK在反復試驗中,不斷調整水下和水上攝像機之間的精確位置和鏡頭傾斜角度等,最終才獲得了自然的影像合成效果。
賽場上的攝像機,不僅作為場外觀眾的“眼睛”存在,還充當著裁判的第二雙眼睛。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100米蝶泳決賽中,菲爾普斯以0.01秒的微弱優勢險勝塞爾維亞選手米洛拉德·查維奇。這是游泳比賽史上所能區分的最小的時間差距。查維奇的教練對此結果提出質疑,但當他看到高速攝影機以100幀/秒的速率拍攝的圖像之后,立即撤銷了申訴——電子計時系統的工作完美無誤。
感謝這些在現場孜孜不倦工作的“大眼睛”,炎炎夏日里,讓我們可以在家享受到不輸現場的精彩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