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電影集團、光線影業等公司攜手好萊塢制作團隊共同打造的3D災難驚悚電影《大海嘯之鯊口逃生》,將在本月底開幕的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對于全球首映禮第一站“被”選在水城,制片人之一的托德·費爾曼并不意外:“2009年,威尼斯曾設立3D電影獎項。之后幾乎每年都有一部3D電影在威尼斯展映。作為一部有信心讓觀眾感受到3D逼真效果的作品,在水城第一次面對全球觀眾,我認為是最合適的。”
鯊魚肆虐超級市場有限空間打造大場面
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享譽全球后,不斷涌現的圍繞“鯊魚”展開情結的電影,幾乎讓“鯊魚”電影成為類型片的一種。不過,讓聯合制片人克里斯·布朗“心動”的是導演關于“超級市場里的鯊魚”這樣的設置。“很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你到底想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作為看《大白鯊》長大的一代,我一直夢想拍一部鯊魚襲擊人類的電影,但我知道,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角度。”
克里斯·布朗與托德·費爾曼曾聯合制做了由著名好萊塢影星伊桑·霍克主演的吸血鬼題材電影《嗜血破曉》,并大獲成功。再度遇到《鯊口逃生》如此有趣的劇本,兩人也是格外高興。“故事的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密閉的空間里,”托德說,“一場大海嘯將形形色色的人們困在這里,在廢墟不斷塌陷、海水上漲和鯊魚來襲的特殊環境里,這些人們之間微妙的關系變化才是電影中真正讓人血脈噴張的部分。”
瘋狂的海嘯,食人的鯊魚,原本就讓人無處可逃的災難,偏偏還集中在一個密閉的超級市場中。無怪托德形容,看《鯊口逃生》的過程猶如坐過山車一般驚險。
3D拍攝大費周章 只為在威尼斯讓觀眾驚聲尖叫
自卡梅隆在2009年提出3D元年的說法,電影3D化儼然成為一種趨勢。然而,3D帶來感官沖擊的同時,卻削弱了電影的戲劇張力。加之良莠不齊的3D技術運用,觀眾對于3D的追捧已然降溫。
《大海嘯之鯊口逃生》在制作之初,也曾爭議過,是否有必要使用3D拍攝。最后兩位制片人克里斯·布朗和托德·費爾曼都認為,合理使用3D技術增加身臨其境的驚悚效果,正是他們希望打造的不同以往的“鯊魚系”電影。“我們設計的鯊魚,能夠在過道里穿梭自如,能夠靈活地跳出水面咬人,即使它平靜地穿梭在水中,也要看起來要極具攻擊性。這樣的效果,必須依托3D技術才能達到逼真的效果。”托德說。
不過,為了制造逼真的觀感,《鯊口逃生》在拍攝時可謂大費周章。不但要在水族館中搭建的水下攝影棚里搭建出超市,設計團隊還需要保證超市貨架之間的過道足夠寬敞,因為他們需要確保鯊魚在超市的貨架中能夠自由游動。同時,他們還要保證在有限的拍攝空間內,放下大型的3D拍攝器材。據悉,片中使用的艾麗莎第三代3D攝影機非常重,僅主要的一臺設備已經重達68公斤,還要進行水上水下多視角拍攝,確保3D視覺效果的豐富性,同時,還要配備五六個供電設備,才能使攝影機順利運轉。不過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阿凡達》也僅僅使用了艾麗莎二代攝影機而已,現在由原班制作人馬使用更新一代3D攝影設備,想必能夠帶給觀眾更加逼真的3D氛圍。
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首次設立3D電影獎單元,用以表彰過去一年中最具創新意識的3D電影。該獎項是全球首個關注3D電影的獎項,而3D電影也就此成為威尼斯電影節的??汀5倌?middot;伯頓的《圣誕夜驚魂》、清水崇的《恐怖兔子》等3D影片都曾在威尼斯全球首映。因此,入圍今次威尼斯電影節,可以說是對《鯊口逃生》最好的肯定。制片人托德·費爾曼說:“今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給了我們很大信心,任何辛苦也覺得值得,我們相信在威尼斯全球首映能夠贏得觀眾的驚聲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