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導演以某個鏡頭或是某個橋段拍了多少尺膠片為榮,不斷地實驗與調整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有了數字攝像機之后,導演更可以用較低成本拍攝大量素材。但對于電影特效來說,這幾乎是一次成型的藝術。導演可以讓演員用三種不同方式演繹某個鏡頭,但導演遠沒有那樣的魄力和實力讓特效制作出三種不同的方案,因為在這個行業里,“試”的成本太高,所以導演首先自己要構思清楚。
但想要搞清楚導演構思的是怎樣的情景,還需要對的人去向他提出對的問題。如何讓懂技術的理解藝術需求,并讓進行藝術創作的人更好地向技術人員表達描述?在進行了多次溝通改進后,劉劍仍然不滿意,而客戶某次不經意的一句話卻點醒了他。
“有個導演跟我反饋,覺得和我們這次去的小兄弟溝通是無縫的。”劉劍一下明白了問題的所在。原來那個“小兄弟”是水晶石影視傳媒新招來的一個北影畢業的導演,當時劉劍沒有派技術總監去對接客戶,而是派了這位導演去對接另一位導演。
語言體系、知識體系的重合,讓他們更聊得來,而從此水晶石成立了導演美工組,專門由這些學電影出身的人完成“攫取”導演腦中景象的工作,并擔當技術與電影之間的紐帶與橋梁。因為專業、敬業的前提首先是相互理解。
國內的電影人與動作特效制作團隊之間還像剛剛結識的朋友,而在國外運用過幾次特效的導演就會變得輕車熟路起來。“有經驗的導演會明白你說的是什么意思,比如一說到煙霧,他會要求開始要慢要淡到最后變濃,然后要遮住鏡頭中的哪些物品,哪里要突出。”吳斌解釋道,“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特效能夠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他要求得越細,對制作越有幫助。”
而對于那些初次接觸電影特效制作的導演,因為不知道特效能夠幫他做什么,所以會更加依賴特效團隊。但視覺總監一般會追問到底,讓導演給出具體甚至可量化的描述和要求,然后繪制細分圖,并經過后端技術線人員進行技術能力的匹配,也就是對于導演的創意要求能否滿足進行可行性論證。最終根據不同的創意需求,制訂實拍方案,從而完成現場信息捕捉用于特效鏡頭的制作。而在整個過程中,視覺總監就相當于客戶在特效制作公司內部的代理人,至少是藝術層面上的。
面對國內特效制作領域諸多工作崗位的缺失,使得身兼數職、補位頂替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最重要的是,“電影特效有一件事情很關鍵,它不應該由IT人主持,也不應該由科學家主持,它應該由電影人主持”,劉劍說得擲地有聲。
誠然,電影不是工程師拍出來的,導演的作用還在日益凸顯,只不過在這個“想清楚-說明白-做對了”的過程中,導演所需增強和培養的合作意識還有很多,而是否能做對,就看那些特效制作人員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