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特效行業的未來掌握在能將創意與技術結合應用的人手上。
中國電影特效行業的盛世尚未到來,中國電影界的科技力量仍在積蓄。但資本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十足信心,使得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機會去嘗試和摸索新的運作方式。而作為最核心的內容制作環節,更是被賦予了極大的施展騰挪空間。這也為特效行業在未來的徹底引爆提供了先決條件。
特效制作,從少數大牌導演的專利特權,到電視劇中開始大量出現,可以說,特效制作正在慢慢走下高樓,逐漸成為影視作品的必備加工環節。而目前特效行業發展的不均衡,使得各投資量級的影視作品都能有嘗試特效的機會。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能找到為電影《唐山大地震》制作特效的視點特藝;同時還有更多中小型特效公司為大量影視作品提供著服務。
特效制作就像彩妝師,畫兩筆立刻感覺換了一個人。所以片方才會心甘情愿地掏錢嘗試,無論效果如何,形式已有才是關鍵。越來越多的特效行業從業者就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從“產業工人”到“創意工作者”的轉變。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人。當今社會中的技術壁壘已經很難存在。因為技術相對于人才來說,是更容易被交換的東西。而有一種情況是即使你能買到技術,也應用不起來,因為缺乏相應的人才。”水晶石影視傳媒副總裁劉劍堅信,電影特效行業的未來掌握在能將創意與技術結合應用的人手上。目前國內特效行業的硬件設備水平已經努力追平,但光靠人海戰術還是難以體現高新技術對電影制作的巨大提升作用。
電影特效行業目前市場容量還很大,雖不是暴利行業,但如果服務做得好,行業利潤率還算中等。“當然任何一個活兒改九次都不會掙錢的。所以說還是工作方法和從業者能力的問題,”劉劍一直在提倡高效溝通,“當每個環節都能相互信任,磨合順利,利潤也就出來了。”
作為電影產業的伴生市場,電影特效的未來不可限量,而已經聚集在有利地形的各大公司則是個個苦練內功。視點特藝憑借強大的外國特效總監團隊對國內員工進行“傳、幫、帶”;水晶石影視傳媒不但成立了自己的教育學院進行人才儲備,還利用海外會展視效的合作機會向國際導演“偷師”技藝;而隸屬于中影集團的華龍電影數字制作有限公司,被喻為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備的國家級影視數字制作基地,并有大量中影出品影片通過華龍進行特效處理。
電影特效作為國內電影突破制作瓶頸的一塊基石,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但這同時意味著,監督與審視也將隨之而來。電影界的科技力量將會凸顯,只不過還需要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