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國內電影市場呈現出極端“紅”與“黑”的狀況,進口大片紅得發紫與國產電影的慘淡形成鮮明對比,一直到《畫皮2》上映,才扭轉了這一頹勢。
總票房在增長 利潤在下降
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電影業全面推進產業化以來,國產影片產量從2001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558部,進口及國產3D/IMAX影片數量顯著增加,電影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131.15億元。
然而,賬面漂亮并不等于實際收益也那么漂亮。稍微分析一下便不難發現,一路狂飆的數字背后,大多數的錢卻溜進了好萊塢片商的腰包。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總票房增長的同時,進口片在數量和票房均大幅提升,其票房在全年總票房占比持續增長。從2005年至2011年,每年55-60部的進口電影牢牢占據了總票房的一半,而撐起另一半票房的國產電影則從100部增長到了400-600部之多。
換個說法,國產電影數量越來越多,吃掉的蛋糕卻總是只有那么大,平均下來國產電影的利潤便越來越低,眾多國產電影成為名符其實的賠錢貨。所謂的國產大片開始進入“不掙錢”的怪圈,有些小成本影片甚至沒有機會出現在影院。電影票房專家、《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撰稿人之一劉嘉說,“2011年的大片基本上沒有盈利的,不管開始怎么宣傳,第一周可以過億的大片,第二周全部跳水,第三周全部退出市場。”一些中小成本電影如《觀音山》、《孤島驚魂》、《失戀33天》等,雖因各種各樣的因素取得了較好票房,但相較于國產電影龐大的基數來說根本不值得驕傲。
進入2012年,國產電影票房普遍下降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從2012年初到五月底,國內市場共上映了約115部電影,其中國產片81部,數量占絕對優勢,但票房收入僅占總票房的38%-39%左右。“國產電影的盈利能力下降很明顯,制片業不堪重負。”盛世華銳老總高軍憂心忡忡。
未來隨著中美電影新政的推行,引進的大片將從每年20部增加到34部,且增加的14部影片均為票價較高的3D或IMAX電影,加上中美合拍片享受中港合拍片的同等待遇,這無疑會進一步擠壓國產電影的盈利空間。高軍認為制片業的危機已經到了“關乎生存”的境地,“中國電影市場在日益淪為好萊塢的票倉。”
本土品牌不敵好萊塢 3D無罪
是什么原因使得國產電影的生存境遇每況愈下?
乍一看,國外大片似乎是最大的那匹狼,中美電影新政增加14部3D或IMAX影片的引入,又放進來一個更大的狼群。2012年上半年,34部進口影片有2/3以上是3D電影,僅《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盟》等12部3D/IMAX影片,便在國內電影市場拿下了27億元的票房。3D電影的高票價為進口片的高票房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但如果說僅僅憑借3D/IMAX技術便能帶來高票房,國產電影大可采用,因為國產3D電影的技術距離好萊塢并不太遠。在這個方面,國產電影已經積極進行了嘗試。從《唐吉可德》、《夢游3D》等到《3D肉蒲團》、《龍門飛甲》,涵蓋了各種類型各種題材,但票房上成功的只有《3D肉蒲團》、《龍門飛甲》和《畫皮2》,姑且不論《3D肉蒲團》到底是因為3D還是因為情色讓觀眾走進電影院,《畫皮2》是靠3D噱頭還是營銷手段大獲成功,但《龍門飛甲》的3D技術確是公認的上乘,6億票房也拿得應該。但同時,其他國產3D電影卻遭遇寒冬,賠本是常事。
因此,國產電影與進口電影的市場反應相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3D。如果認為3D/IMAX的高票價便可帶來高票房,明顯混淆了主次矛盾。3D技術固然能錦上添花,但它不能讓壞故事變得更好,純粹依靠它來救市,明顯不理智。
我們知道,觀眾是最現實的,誰都希望能以合適的價格看一場值得的電影。一邊是票價高昂的美國大片,一邊是票價一般的國產電影,很多人還是選擇前者,為什么?因為前者更能值回票價。
所以票房低的更深層次原因,除了技術,恐怕還在于故事講得一般。內容為王,這個準則即便放到好萊塢,也是鐵的定律。《納尼亞傳奇》、《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等采用3D拍攝的續集片反而不如前作。而于本月27日剛剛上映的《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崛起》,相較于同一天上映的《超凡蜘蛛俠》,無論是在口碑還是3D特效上,都略勝一籌??梢?,精彩的內容是吸引觀眾踏進影院的首要問題。
好電影需要注重故事本身,真正好的故事,觀眾會用自己口袋的真金白銀表達對導演和演員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投入和越來越少的利潤,越來越開放的政策帶來了更多進口3D/IMAX大片,內外夾擊之下,國內電影面臨巨大沖擊。當本土爛片遇上好萊塢大片,本土電影的品牌將被進一步消耗,所有不思進取的電影人將面臨一次真正的殘酷淘汰。
在這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需要自己爭取,3D非原罪,國產電影不僅要在技術上加大投入,更要用誠意講故事,在內容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