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醫大附屬兒童醫院,一名全身貼滿肌電電極和紅外線標志貼的孩子在力臺上行走,接受三維步態測試、
3D電影《阿凡達》拍攝時,導演卡梅隆讓演員穿上表演捕捉服,塑造出了惟妙惟肖的阿凡達。現在,捕捉動作這種通常運用在電影、電游制作的技術目前也移植到兒童醫療領域。
8月30日,記者從重醫大附屬兒童醫院康復中心了解到,自去年6月投入臨床應用至今,一套與捕捉動作技術原理相同的三維步態分析儀,已幫助300余名兒童找到了針對性的治療康復方案
耗資150萬元從美國引進
國內首臺兒童專用
記者在重醫大附屬兒童醫院康復中心三維步態分析室看到了整套儀器,它由三部分組成:兩個生物力臺系統;表面肌電極系統;6臺紅外高速攝像儀、熒光反光標記系統。據了解,這套三維步態分析儀從美國引進,耗資150萬元,是國內首臺兒童專用的三維步態分析儀。
為什么會引進這樣一套系統?
兒童醫院康復中心主任肖農給出了答案。“通常兒童出現步態異常,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腦癱,其實髖關節脫位、肌肉萎縮等患者都有可能步態異常。”肖農表示,依照傳統的“肉眼觀察、手摸、打分評估”的老辦法,缺乏客觀數據支撐,很難準確判定步態異常的原因,治療起來也是“盲人摸象”。
如果要準確判斷,有的依靠核磁共振、CT、B超等影像學來檢查,有的需要侵入性強的穿刺來檢查,這些檢查手段對于幼兒來說不太理想,而且多次檢查也會給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
“通過這套儀器,可以及時捕捉患兒的步伐、電腦將自動把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找出患兒在行走過程的問題,以幫助醫生找到最佳的治療康復方案。”肖農解釋。
步行30個來回
采集過程如同拍3D電影
這部三維步態分析儀是怎么工作的呢?
昨日,記者親眼見到了4歲男孩斌斌(化名)的動作捕捉采集分析的全過程。
醫生先讓斌斌穿上了一件帶盒子的黑色背心,盒子里延伸出10個電極,分別貼到他的雙腿、臀部關鍵肌肉上。“這就是表面肌電極系統,是捕捉步態的關鍵。”康復中心住院醫師陳玉霞解釋。
緊接著,斌斌的關節都貼上了一顆顆圓球——熒光反光標記。看上去就像拍攝3D電影的動作捕捉服。
準備就緒,拍攝開始。
按醫生要求,斌斌在長7米,寬2米的特制分析步道上,沿著直線來回走動,腳必須踏到方塊形的生物力臺上。“生物力臺可以測試患兒下肢的支撐力。”陳玉霞表示。
此時,墻上6臺紅外高速攝像儀同時運作。斌斌走了幾步,醫生關聯的電腦上同時形成了動態關節活動軌跡圖,整個過程如同拍攝3D電影。
經過步態分析軟件對三維圖像的分析就能判斷出被測試者在行走、跑動過程中神經、肌肉、骨、關節等出現的問題。
斌斌走動了大約30個來回。據記者目測,斌斌步行起來并無異樣。“肉眼很難看出來,這就是儀器精確的地方。”陳玉霞說。
最后,醫生通過對三維立體圖像的分析,不僅發現了斌斌左腳的肌肉、踝關節、膝關節存在的問題,同時還發現斌斌雙腳肌力都降低了,說明右腳也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治療康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