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投影前瞻:全息3D立體影像的發展史

   2012-10-23 轉載于網絡全息網4470
導讀

人類之所以能感受到立體感,是由于人類的雙眼觀察物體時橫向的,且觀察角度略有差異,圖像經視并排,兩眼之間有6厘米左右的間隔

 人類之所以能感受到立體感,是由于人類的雙眼觀察物體時橫向的,且觀察角度略有差異,圖像經視并排,兩眼之間有6厘米左右的間隔,神經中樞的融合反射及視覺心理反應便產生了三維立體感。根據這個原理,可以將3D顯示技術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人眼的視差特性產生立體感;另一種則是在空間顯示真實的3D立體影像,如基于全息影像技術的立體成像。全息影像是真正的三維立體影像,用戶不需要佩戴帶立體眼鏡或其他任何的輔助設備,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觀看影像。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蓋博(DennisGabor)在研究電子顯微鏡的過程中,提出了全息攝影術(Holography)這樣一種全新的成像概念。全息術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條文形式記錄物體發射的特定光波,并在特殊條件下使其重現,形成逼真的三維圖像,這幅圖像記錄了物體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稱之為全息術,意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全息圖像的成像質量很差,只是采用水銀燈記錄全息信息,但由于水銀燈的性能太差,無法分離同軸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學家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卻沒有使這一

    由于全息攝影術的發明,丹尼斯蓋博在197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1962年,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術的基礎上,將通信行業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全息術上,發明了離軸全息

    1969年,本頓發明了彩虹全息術,能在白熾燈光下觀察到明亮的立體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適當的位置加入一個一定寬度的狹縫,限制再現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據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犧牲垂直方向物體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體信息,從而降低對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術的發明,帶動全息術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傳統全息

    定影等后期處理,整個制作過程非常繁息的記錄,由于需要進行顯影、瑣。而現代的全息

    然而,采用感光膠片或新型光敏介質,都需要通過光波衍射重現記錄的波前信息,肉眼直接觀察再現結果,這樣難以定量分析圖像的精確度,無法形成精確的全息影像。

    20世紀60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勞倫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數字全息

    數字全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全息網原創作品,作者: 全息網。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3571.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