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阻礙中國3D電影與國際接軌的三大因素

   2012-10-29 轉載于網絡佚名3250
導讀

雖然有媒體評論3D電影在國外已經降溫,但從今年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表現來看,立體電影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后勁十足。前有《泰坦尼克

雖然有媒體評論3D電影在國外已經降溫,但從今年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表現來看,立體電影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后勁十足。前有《泰坦尼克號3D》、《雨果》、《復仇者聯盟》等大批3D影片開路,后有卡梅隆等國際知名電影人來大陸投資設廠,市場表現一片紅火,前景看好。但即便如此,仍然無法掩蓋中國本土3D電影遠遜外影的痛楚。

國產3D電影《龍門飛甲》海報 
國產3D電影《龍門飛甲》海報

據統計,2011年中國內地上映的3D電影超過30部,其中14部票房過億,總票房超過人民幣50億元,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占全年票房的40%,成為托起當年130億電影票房的最大功臣。但是,這其國產的收入卻不足5億元,還是《龍門飛甲》一部4億元收入抬上來的。而今年,內地3D電影市場上,除了《畫皮2》和幾部動畫電影外,仍然是國外引進片占據了大片江山。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中國3D電影的發展?中國3D電影發展要與世界接軌究竟還要多久?下面筆者就來一一分析。

一、起步晚,先天不足,“技不如人”是阻礙中國3D電影發展的首要原因

在國際電影史上,3D電影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90年代末期——英國電影先驅威廉·弗里斯格森發明了雙機放映3D電影技術。隨后經過業內人士的30多年潛心研究,1922年,世界第一部3D電影《愛的力量》終于在洛杉磯問世,此后3D電影在國外的發展又經歷了兩次“黃金”期。而在中國。直到1962年,第一部3D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才誕生,這也意味著中國3D電影的起步比國外足足晚了七、八十年,在技術研發上本身就存在著先天性的不足。

一般來說,適合于3D來表現的電影主要是動畫片、科幻片、災難片、史詩片、動作片等經典類型,而眾所周知,這恰恰是我國的軟肋。目前,我們除了放映系統達到國際水準外,在其他如核心3D技術、前期拍攝技術及后期制作技術上,和國際都還存在著很大一段差距。

技術瓶頸必然制約我國3D電影的創作與生產,不僅無法模仿像像《阿凡達》這樣的標桿式作品,就連普通的3D電影也很難做到盡善盡美。

二、創意不足,絕大多數“撈一把就撤”,“偽3D”泛濫,消費觀眾信心

導演金鐵木曾指出:“從技術上說,我們和好萊塢的差距不止10年;從藝術的角度看,對3D電影的理解差距更大。”

好萊塢不僅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它總能編織精彩的敘事,主題永遠是全球性的,語匯則以該國特有的文化為主,并非一味地輸出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是創新、融合、有選擇地推介自己的文化產品。技術是內容的優化手段。

反觀中國的3D電影,基本都逃不出創意缺乏、內容蒼白的字眼。自國外《阿凡達》火起來之后,雖然中國本土也有一些3D電影上映,其中也不乏《大鬧天宮》、《兔俠傳奇》等獲國際認可的精品,但實事上,截止目前,完全“真3D”或口碑好的電影,可以說是零。本土市場電影劇情敘事混亂松散、缺乏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的呈現,再加上一些制作方“撈一把就撤”的心態,直接導致了劣質“偽3D”泛濫,即使有新技術的包裝,觀眾也無法被打動,對畫面效果和觀感叫苦不迭的同時還會逐漸對國產3D失去信心。

三、資金投入不足,專業人才匱乏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國的3D銀幕數量已從2008年的86塊增至如今的上萬塊,居亞洲之首,但是由我國制作的3D電影投入上億的也只有《畫皮2》、《兔俠傳奇》等少數幾部,比起《阿凡達》、《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3》等動輒數億元的投資,確實是有點小巫見大巫。

據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相關的3D技術人才要以數十萬計,而在中國,卻只能以百計,差距之懸殊,而這又不像技術、資金,短期內不可能得到彌補。

看來,中國3D電影的求索之路真的還很漫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3640.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