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拍3D節目,我們特意跑去突尼斯,想做部旅游片,展示一下技術能力和策劃實力,沒想到拍回來的素材90%不能用!”在上海影城附近一幢辦公樓的頂層,上海三砥文化董事長高嶸跟記者說著兩年來的磕磕絆絆;在他身后,一群年輕人正盯著電腦屏幕調校、剪輯3D節目。
十幾臺3D一體攝像機、七八套節目編輯系統、二十多名編導和攝像師……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人員和硬件配置充其量相當于電視臺的一個頻道或一個欄目組,卻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首次為海外制作3D片、首次為世博會制作3D專題片、首次制作每周播出的3D資訊類欄目……在中國3D電視試驗頻道首頁的“節目推薦列表”上,“上海三砥出品”在近30個節目中幾乎占到一半。
一家年輕的民營公司,如何擔當起中國3D電視行業的“拓路先鋒”?
遭受挫折,反而添自信
“剛拿到3D攝像機的時候,很興奮,心想這下也能拍‘阿凡達’了??山又挽饋恚旱侥睦锶フ視?D的人?”高嶸坦言自己是“偶然”踏進了這個全新行當。
第一次對3D“有感覺”,是看《阿凡達》,那時高嶸負責著一家廣告公司,用創意拿廣告策劃案是他的強項,制作廣告和電視節目只是副產品。很巧,公司的合作伙伴中有家3D一體攝像機的生產商。在對國內電視節目市場和3D設備需求做了一番調查之后,高嶸突發奇想:既然那么多人對3D感興趣,而眼下國內節目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我為什么不去第一個“吃螃蟹”?
找不到會操作的人,機器只是昂貴的擺設。“用3D一體機拍攝,比普通攝像機多一個參數,要處理好被攝主體和前后景畫面的關系,簡單說就是確定‘主角’在屏幕的‘里面’還是‘外面’。這個參數關系到3D效果,但當時沒人知道怎么用好它。”高嶸從電視臺找來一位頗有經驗的攝像師,寫好一個旅游節目的制作草案,一隊人浩浩蕩蕩開赴海外試拍。
不料回來一看樣片,90%不能用!有的畫面看得人頭暈目眩,有的根本無法形成穩定的3D畫面……更不料,超高的報廢率反而給了高嶸自信:“既然專業高手都拍不好,不正說明現在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開拓3D市場機會更多?這跟強手林立、競爭激烈的傳統電視節目市場不一樣!”
高嶸招兵買馬,請3D攝像機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做老師,“逼”團隊里的攝影師轉型……兩三個月后,他的團隊不僅已能熟練拍攝3D畫面,而且編導們也適應了3D制作模式,比如做策劃方案時就要明確被拍攝的主角是在“里面”還是“外面”,標明他在屏幕里的準確位置。
3D電視節目制作團隊,就這樣在上海一家民營公司初步磨合出來;接著,繼續磨合。
今年年初,中國首個3D電視頻道開播,向全國各大電視臺和節目制作機構發出供片邀約,上海三砥團隊首期提供了40集《3D看天下》旅游片,成為3D頻道主辦方之一央視最大的3D供片商。不久前,他們的傳統電視版《星娛樂》在PPTV開播,這是利用兼容技術,在拍攝3D版時同步制作的——三砥做成了國內首個“跨播出技術格式”的周播綜藝資訊節目。
前景看好,更有緊迫感
隨著3D頻道開播,有人預計今年中國3D電視機的銷量將超過2000萬臺;同時,作為3D入戶設備的高清機頂盒正以加速度“跑”進中國家庭。到2015年底全國開播10個3D頻道的計劃,更刺激著3D相關產業發展的全面提速。高嶸興奮,更有緊迫感:怎么跑贏競爭對手?讓自己的節目擁有更高人氣?
三砥團隊用上了以往做廣告的經驗:“請進來”和“走出去”是兩張“王牌”。
“請進來”是打“明星牌”,正在3D頻道和PPTV同時播出的《3D星娛樂》,是中國首個資訊類3D電視欄目,報道全國各地最新的娛樂資訊,他們用3D制作一線明星訪談,借“星光”為3D電視節目造勢。“走出去”打的是“普及牌”,在3D頻道開播前一年,三砥就與上海廣播電視臺合作,開發中國第一檔3D電視周播節目《3D看天下》,遠赴海外10多個國家拍3D旅游片。
他們還借助做廣告積累的渠道,通過報紙、廣電、戶外廣告,推廣3D概念,并且送出了200萬副3D紅藍眼鏡。最近半年,三砥跟陜西、云南、廣西的廣電網絡合作,設立并獨家營運“3D節目點播專區”,計劃未來3年把合作對象增加到15個以上的省級廣電網絡。
“不可能一直憑技術的‘一招鮮’打天下,3D電視行業屬于文化創意產業。”三砥團隊中的年輕編導張悅佳告訴記者,起初評價節目的好壞,標準幾乎都是技術指標:3D畫面成像是否清晰穩定,是否看了會眩暈;在大家都邁過基本技術關之后,比的是技術加思路:誰的節目中有更能突出3D優勢的畫面……但觀眾的新鮮感肯定會失去,那時,3D節目就會和現在的普通電視節目一樣,要比拼內容。為此,三砥已在早早籌劃。
“終究還將是‘內容為王’。”高嶸向記者透露:“50年前,上海誕生了中國首部3D電影《魔術師奇遇記》。目前,一部新的魔術師題材的3D電影正在籌拍,劇本已經有了……我們將用全新創意續寫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