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呼吸的燈》
本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組委會最終從462件提交作品中精選了112件,來自國內藝術院校和美國、德國、荷蘭等22個國家和地區。作品類別包括新媒體藝術、產品設計、建筑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藝術創作等體現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科學作品。
策展人、清華美院院長魯曉波教授說,觀眾很容易發現這屆展覽與其他設計展的不同之處:設計師要么關注和工作的對象不再是傳統材料,要么將傳統材料應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因為“創新”原本就是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的兩位共同發起人李政道和吳冠中從一開始就注入的精神。
玩法:一盞會呼吸的路燈,吸入的是汽車尾氣,呼出的是新鮮空氣。路燈以太陽能和風能作為能源,清潔空氣的同時,具備LED路燈高效照明的功能。
旁白:設計師邱松說,最初他的設想是設計一個室內空氣凈化器。一個朋友告訴他,汽車尾氣已成為北京空氣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于是他想,為什么不能設計一個用于室外的空氣凈化器呢?路邊的路燈除了上半部分用于照明,燈桿的下半部分是空閑的。于是他又想,為什么不能把空氣凈化器和路燈整合到一起呢?為了減少能源消耗,邱松又給這盞路燈配上最新技術規格的風力發電機組和太陽能發電裝置,最終形成“會呼吸的燈”的設計。這些“燈”沿馬路兩側一字排開,宛如“森林”一般凈化著城市的空氣。邱松認為,設計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各種資源。這個設計中就運用了諸如材料技術、工程技術、美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把科學的特性與藝術的特性相融合,并且更關注人的體驗,對設計師來說是更有魅力的思維方式。
玩法:這是一部可以將體驗者的形象迅速轉變為阿凡達模樣的裝置,是美國Inwindow Outdoor公司為電影《阿凡達》藍光DVD發行儀式設計并制作的交互式戶外宣傳裝置。該裝置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捕捉到觀眾的面部影像,經過參數化計算,實時地將觀眾的頭像變形、拉伸、染色成為阿凡達。其中一個技術亮點是在變形過程中,計算機會分析每個人不同的五官及面部特征,并影響每個局部的變形參數,使生成后的“阿凡達”還保留著該觀眾的特點。
旁白:看著視頻鏡頭將自己的形象掃描下來,并在短短10秒鐘左右時間里變形為與阿凡達一樣,不僅給觀眾帶來新奇的感受,也拉近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這是將電影視覺特效技術應用到普通人身上的有益嘗試。
玩法:美國Sifteo公司的物聯網智能平臺試圖打造一種新穎的交互式游戲體驗。你可以用手移動、搖撼、旋轉或變換排列積木的方式,使積木之間形成相互傳感。
旁白:作品試圖融會兩種重要的游戲傳統將象棋、多米諾以及拼板這類典型游戲模式與豐富的交互式娛樂技術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令人興奮、富有挑戰性的互動感受。每個智能積木都配有一張全彩LCD屏、多種運動傳感器和可充電電池,這一切都包含在1.5英寸大小的固體方塊中,供任何年齡層的人娛樂。
玩法:使用者面對一個上部裝有攝像頭的屏幕,攝像頭可將使用者的臉部三維圖像掃描下來。當使用者在攝像頭前輕輕撫摸自己的臉,裝置會記錄下使用者撫摸過的地方并把所有被撫摸過的地方組合成一張新圖像。更神奇的是,即便是同一個使用者,撫摸動作發生變化也會帶來肖像的改變。如果你愿意,這張肖像還可以保存下來,發到網絡去。
旁白:來自荷蘭的設計師Karen Lancel和Hermen Maat設計了這個可以記錄人類感覺的裝置。Karen Lancel說,當使用者撫摸自己臉的時候,這些動作產生的觸感本身就是和自己的一次對話。通過觸摸繪制的肖像比照相機拍下來的肖像蘊含了更多情感和信任等人類特有的感覺。
玩法:這些人造“動物”完全由黃色中空塑料管捆扎塑造而成,它們行動的能量并不來自于食物,而是來自海灘的風能。通過簡單的物理效應,其足底末端的塑料管(觸角),可以感受沙灘的濕度,當行走到太過濕潤或干燥的沙地上時,它們會朝相反方向移動,這實際上保證了海灘怪獸的足跡不會偏離海岸線。塑膠瓶制作的物理感應器還可以在暴風雨將至時自動打樁,將自己固定在沙地上。
旁白:作者泰奧·楊森從1990年開始致力于“動感雕塑”的創作。按照楊森的設想,未來的海灘怪獸能進化出自己的神經系統、肌肉和各類感應“器官”。
玩法:戴上頭帶后,一只蝴蝶將投影到面前的窗欞中,并按照觀眾的腦電信號,在竹影中上下飛舞。觀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眨眼頻率都會對畫面產生影響。一旦蝴蝶到達終點,一切又將散為虛無。莊周夢蝶,焉知是夢?
旁白:畢業于清華美院信息設計系的設計師黃石關注的是IT前沿的人機界面問題。黃石說,人與計算機的交互界面從最早的按鈕到現在的鍵盤鼠標再到全息技術,最終將發展到沒有界面,實現人腦和機器的直接交流?!犊沾白印返脑O計利用一種腦電波芯片采集并輸出使用者的腦電波,事先設計的程序會通過分析腦電波的特征做出相應的反應。他說,這一設計還處于人腦與機器交互的初級階段,但總要有人走出這一步。
玩法:作品《連鎖反應》啟動后,機械手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或同時或順序地運動起來。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機器人身上,可能很快會覺得乏味,但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機器人的機械手隨著音樂如何運動上,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愉悅感。
旁白:由八臺機器人用機械手從事的運動是雕塑家Peter w holpen想展示給觀眾的作品。Peter說,他想雕塑的不再是一個物體,而是運動本身。運動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存在方式,享受各種運動的美妙能讓人聯想起生命中那些你想抓住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