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純粹從技術上說,《指環王》使用的動作捕捉技術其實未必比《最終幻想》的強。當時威塔(Weta)工作室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特效工作室,見長的是傳統模型和道具部門,實力尚不能和工業光魔(ILM)、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這樣的頂級大廠相提并論;二來,使用動作捕捉來制作“咕嚕”其實不是一開始就做出的決定,而是配音演員安迪·瑟金斯的精湛表演說服特效團隊的;第三,當時還沒有特別完善的可以和真人演員互動表演的實時動作捕捉設備。
《指環王》中的動作捕捉
當時,所有出現咕嚕的鏡頭一般要制作三遍:第一遍是實拍,安迪·瑟金斯穿著白色衣服和演員一起表演;第二遍在電腦中,將安迪擦除以便放置咕嚕;第三遍是安迪單獨的個人表演,穿著帶記錄點的動作捕捉衣表演,動畫師先制作出安迪運動的造型,然后再將數據轉化到咕嚕的模型身上。
在獨立表演的時候,計算機要做的工作是將安迪的表演記錄下來,將咕嚕這個角色的動作特征編寫成一套動畫數據庫,然后交給動畫師。除了安迪本身的表演之外,咕嚕的很多動作需要動畫師的再創作,通過視頻對比也可以看出來,安迪的表演和咕嚕的動作還是有相當多的出入。
稍微留意一下,安迪和和其他演員一起合作表演時候穿著的是純白色衣服,并沒有捕捉點,選擇白色衣服是為了方便在后期中將演員擦除。在《指環王》2和3中,安迪·瑟金斯才穿上了帶著動作捕捉點的衣服。而且這些服裝只能捕捉少量的基本數據點,比如手部的捕捉點只在中指上才有,只能捕捉手部的方向信息。原因之一是安迪本人的造型和咕嚕相去太遠,很多細小的動作,比如手指的關節運動,在當時的條件下,與其研究動作捕捉和真人的綁定,還不如讓動畫師直接完成來得方便。
其實仔細觀察,大部分動作捕捉的角色和被捕捉的對象往往外形相對接近,即使是《阿凡達》,也不例外。和真人演員差異較大的角色的動作捕捉就需要動畫師在綁定上下大工夫了,比如《猩球崛起》就要靠動畫師長時間將真人表演的捕捉點轉移到虛擬角色上。在這方面的綁定工作至今還沒有技術方面的捷徑可走。
表情捕捉和動作捕捉類似,安迪的表情捕捉是在臉部上點了近100個點,然后使用近距離的攝像機拍攝記錄,再交給動畫師。和動作捕捉一樣,很多虛擬角色才有的細節表情還要依靠后期動畫師。面部捕捉技術的真正飛躍,還要數與《指環王3》同年上映的科幻大作——《黑客帝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