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ens MVN 慣性動作捕捉系統
1、動作捕捉技術的始于1915年動畫大師Max Fleischer研發的“Rotoscope”技術設備:通過一種特殊的放映機,將拍攝的膠片內容打到透臺上,可以讓畫家直接照著畫面中的造型可以一幀一幀的照著畫。這樣畫出來的動畫角色非常生動,是迪士尼2D動畫制作時候的常用辦法。
2、在所有動作捕捉技術類型中,機械式動作捕捉最精確,成本也最低,但是受到的局限也最大。
3、電磁式動作捕捉最易受到金屬環境的影響,這是它幾乎無法在電影行業中使用的原因之一。
4、迪士尼在1960年開始使用機械式動作捕捉用于木偶模型片的制作。
5、1985年,Sun-1工作站用了17個小時計算出通過4個攝像機所跟蹤的8個點的三維運動軌跡,整個動作實際時長3秒,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6、Rotoscope并沒有過時,在2006年還有一部動畫《盲區行者》使用了這個技術。所有的動畫畫面都是由畫家逐幀制作的。
7、動作捕捉技術正式被用于商業化是在1994年,Motion Analysis公司開始將動作捕捉技術賣給游戲公司。
8、1993年,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工作室和工業光魔(ILM)合作,使用機械動作捕捉來創造首批大銀幕上的CG數字恐龍。
9、1994年,Motion Analysis 公司研發了面部表情捕捉技術,并且首次提出“面部捕捉”(Facial Capture)這一概念,作為動作捕捉的子類專門研究。
10、第一部用到面部捕捉技術的電影是1998年的《迷失太空》。
11、第一部用到動作捕捉的游戲是Namco的《Soul Edge》(刀魂/靈魂力量)。
12、第一次在TV上實現動作捕捉制作的全CG角色是在1997年的《Donkey Kong Country》(大金剛國度)。
13、2000年,Motion Analysis開發出了32個攝像機的全景式采集設備,但是到了2006年,Vicon和Sony聯手研發的動作捕捉系統支持238個攝像機。
14、雖然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就已經開始實現多人同時進行的動作捕捉表演,但是直到2006年,Giant工作室才實現了10個人同時實時的動作捕捉技術。
15、2007年Mova公司推出了不需要標記的面部捕捉技術,但實際上需要在面部涂上一層綠色,不過這項技術除了人臉之外,其他表面捕捉也可以勝任。
16、不需要標記點就可以捕捉身體動作的動作捕捉系統在2008年出現。微軟游戲體感Kinect因此得到大量應用能夠,但是這類技術目前的捕捉精度還打不到電影工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