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有這樣一條鐵律:永遠別碰動物和水。水和動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占全了。這本奇書拿下過多個圖書獎、全球銷量達700萬冊,但自誕生十年來一直被視為最難影像化的文學作品之一。經過4年打磨,國際名導李安終于帶著少年派炫麗亮相,以3D形式與我們分享派的奇幻旅程。
《少年派》是如何從“不可能被拍成電影”最終成功登上大銀幕的?在本片在華全面上映的今天,本專題將帶你一探究竟。
緣起:挑戰“最難影像化的小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像化最早啟動于2002年。福克斯制作部門負責人伊麗莎白蓋布勒(Elizabeth Gabler)產假在家,制片人吉爾·內特打電話給她說,發現了一本神奇的書,想約她談談。吉爾·內特說:“我打電話到她家,說服她讓我過去談談。那天是周三,周五我們就定下這筆買賣了。”
決定挑戰這部作品后,制片方接觸過好幾名導演。M·奈特·沙馬蘭曾經接下過導演和編劇的雙重工作,但他很快被其他項目吸引走了。讓-皮埃爾·熱內也試過,但最后,直到李安上了船,這片子才算正式有了航向。在蓋布勒看來,李安是最適合的人選:“這部電影的格局龐大,而李安則是個夢想家,如果不是讓他害怕、具有開創性的計劃,他還不會考慮。就像派和理查德帕克,李安最初的恐懼反而演變成了戰勝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的挑戰。”
李安耗費四年心力打造這場價值一億的漂流
李安毫不掩飾對原著的熱愛,“我深愛這個故事,我也曾經覺得它沒法拍成電影,因為書的內容是關于冒險、希望、奇跡、生存和信心。最但后來我覺得,難改編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關于精神力量,關于信仰。終于我決定接受挑戰,讓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閱讀的感動。”但他也承認,這電影花了他四年的時間,是他從影以來拍得最艱難的一部電影。
開拍后不久,片廠還想過要退出,因為風險實在太高——水上拍的電影素有超支超時惡名,何況這片子還沒明星。蓋布勒回憶道:“我被迫打電話給遠在臺灣的李安,說這個項目可能沒法繼續了。當時臺灣時間是午夜,我以為他會傷心欲絕,可他二話不說,馬上買機票飛來洛杉磯。我們一起進了放映室,(??怂闺p主席)Tom Rothman和Jim Gianopulos都在場。李安放了沉船戲片段和蘇拉的試鏡片段??赐旰螅罄袀兲岢鋈绻畎材馨杨A算再砍點,我們就可以繼續拍。”
于是,李安立下軍令狀,最終以1億美元的預算完成了自己的非凡旅程。
信念、勇氣、毅力、力量與希望少年派講述的是一個關于信念的故事。在李安看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則規模很大的、關于信仰的寓言。在許多方面,它所傳達的重點,都是說故事的價值、以及分享故事的價值。
李安原聲:“這本書一在美國出版,我就愛上它了。但我沒把它想成可能的電影題材,盡管它寫得非常視覺取向。不過后來我覺得我想讓觀眾看到這本精彩的書拍成電影。命運為什么將我和這個拍片計劃湊在一起?因為我感受到那個使命,我相信最終是命運撮合了我們。我覺得我必須去分享派的驚人航程。這本書激勵了我將它影像化。我為這個故事著迷,我想拍一部配得上原著的電影。
少年派的故事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電影是第43種
而在原作者揚·馬特爾則認為,自己寫下的,是一個關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與希望的故事,關于人如何在近乎絕境下生存的故事,更關于人的內心如何尋找勇氣,讓自己堅強活下去的故事。
小說原作者揚·馬特爾認為李安是把派的故事搬上銀幕的完美選擇
揚·馬特爾原聲:“李安是完美的選擇,我一直非常欣賞他的作品,他的電影大多講述的是情感強烈的故事,從私密的小品到豪華大片都有。從《理性與感性》、《斷背山》到《冰風暴》和《臥虎藏龍》,他的作品非常多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需要這樣的導演,因為這是一名少年很私密的故事,他失去家人、必須在壯麗的大自然之中面對無法想象的挑戰。要拍出這個部分、又維持住情感的核心是極為復雜的,而李安和他的團隊有那個技術、決心和創造力能做到?!渡倌昱傻钠婊闷鳌繁环g成四十二種語言,看見它被轉化成電影就像第四十三種。電影的語言是世界通用的語言,看到故事被轉換成電影,尤其是由李安來執導,實在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