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最開始出現在50年代的科幻小說中,之后95年MIT正式創造了“3D打印”這個名詞,現如今這個概念被進一步炒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各種逆天技術鋪天蓋地的涌現出來,利用太陽能將沙子融化再打印出固體物品的Solar Sinter,維也納工業大學能打出沙粒大小賽車模型的超高速打印機,3D打印出心臟瓣膜甚至生肉。神奇,但是聽著怎么覺得有點離譜呢?
于是,聽說第二天一臺真正的3D打印機會出現在車庫咖啡,我眼睛都亮了,大半夜趕完稿子,睡了5個小時就爬了起來直奔車庫。
坦率的說,第一眼見到它時,我是有一點小失落的。造型太不酷了!黑色的底座,白色的噴頭,左邊白色的輪盤上纏繞的是打印材料——ABS(工程塑料)。正在打印的是一個半只手高的馬里奧塑像,白色噴頭將ABS熔化,然后很有規律的一層層將其噴出來,圖中顯示的還是馬里奧的腳和底座。大家興奮的圍著這臺打印機又是拍照又是聊天,一個個都興奮的不得了??諝庵袕浡还?mdash;—是的,熔化塑料的味道。
我拿著一個已經打出來的小娃娃,找到了這臺UP!3D打印機的主人——太爾時代的郭嶠,第一個問題就是問錢。“其實用塑料做3D打印的話,材料成本并不高,我們用的ABS價格是每公斤四百塊錢,這個小娃娃大概也就30g左右,成本也就十幾塊錢吧,”郭嶠說。其實更多的成本可能是時間上的,比如這個半手高的馬里奧就得打3個小時,隨著打印精度的不同可能還要更久。目前UP!打印機支持的精度從0.15mm到0.4mm,這個數據的意思就是指噴頭噴出的每層材料的厚度,越低的話精度就越高。
那么為什么要選用ABS作為打印材料呢?郭嶠稱是因為ABS的工程屬性比較適合用于打印,熔點不高,成型之后的硬度和重量都算適中。目前提供六種顏色的ABS,但是可惜的是無法多種顏色混到一起,只能打出單色系的產品。
郭嶠在太爾時代負責海外市場業務,他告訴我這款打印機在美國的售價為1499美元,國內售價為10000元。價格不算親民,所以銷售量也不太高,國內只賣出幾百臺,國外市場稍微好一點,大概有幾千多臺。目前主要的購買者大都是工業設計領域的相關人士,對他們來說,有了3D打印機,產品設計初稿做出來之后就可以快速方便的打印出原型,以供進一步修改迭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工業設計還是離我等普通人有點遙遠,究竟什么時候才能讓3D打印走進大眾的生活呢?比如朋友生日,你能用3D打印機做一個卡通版真人玩偶送給她。郭嶠覺得也許“云打印”是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指個人沒有打印機,而是通過網絡將想要打印的模型上傳到云端,然后就近打印出來并快遞給你,這樣昂貴的3D打印機就能通過網絡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現場還有一些已經打好的模型,藍色小姑娘,黃色基座,還有一個白色扳手,扳了扳似乎還挺牢的,撥了下中間的螺絲居然還能轉動。我突然有了個問題,連續不分隔的模型用3D打印我可以理解,但是這種中間有空隔的零件結構是怎么通過3D打印來實現的呢?拋給郭嶠,他笑了:“這個嘛其實很簡單,我們是分開打的,再裝好就行了。”
兩個多小時的興奮勁之后,我對3D打印終于有了一個初步的切身體驗。它現在的確很粗糙,只能打出一些并不精美的塑料小娃娃,耗時長,操作也不怎么方便,還有一大股塑料味。但是當年那幫最早的極客在車庫里擺弄的晶體管拼湊成的PC,不也是如此么?
這臺打印機似乎會留在車庫了,近期還會有一場3D打印的專場活動,我們會進一步跟蹤報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