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業片大師,羅蘭·艾默里奇總是會觸碰到觀眾的興奮點,這種爆米花產品對普羅大眾來說,就是走進影院的最佳誘惑力,重新觸碰末日興奮點的《2012》3D雖然遭遇諸多爭議,但在賀歲檔混戰中,占據第二把交椅不倒,證明了觀眾對于電影的訴求并不來自于業內人士的預估,“這僅僅是一種放松”有觀眾如是說。
觀影熱潮帶動“末日話題”效應
2012年12月21日的瑪雅人預言,讓《2012》橫空出世,它所掀動的全球末日熱,帶動無數“末日”話題大討論。微博上關于電影的熱議也集中在了末日話題,開始為之前的人生做告別,也是要開始新的篇章。
“我們并不是真的相信2012是世界末日,只是你可以借由這樣的契機,做很多想做又沒有做的事?!?012》3D中并沒有把世界末日描述成恐怖的末日浩劫,而是盡可能的營造諸如“最后的告別”“最后的電話”“最后的原諒”和“最后的表白”等系列溫情橋段,適時加入的幽默元素也讓觀眾宛然一笑。“我喜歡電影里的幽默溫情,這部電影已經看過五遍了,但還是吸引我。”
爭議不攻自破,票房口碑水漲船高
《芝加哥太陽報》的羅杰-艾伯特曾憂心忡忡地寫道:“這部電影確實讓我對2012年12月21日感到恐慌。”這樣的評價是對電影中特效場景的肯定,3D的重建更是升級了觀影體驗,開畫9000萬的票房成績,在獲得佳績的同時,爭議不攻自破。作為2009年以4.7億刷新中國內地年度和歷史票房雙項紀錄的票房贏家,新生的3D重建技術和3年內兩度“掃蕩”的市場行為一度引來影迷和媒體的質疑,對此,羅蘭·艾默里奇導演親自接受了中國媒體的采訪,表示對此次技術革命充滿信心,“每一個3D繪制的細節,都以最高標準來要求!”
影片呈現給中國觀眾的效果則無愧羅蘭的自信,也展現了這位好萊塢首席災難片大師多年來在特效技術和災難美學方面的深厚功力,三年后卷土重來的3D重建版《2012》用加倍震撼的視聽沖擊回應了所有爭議,資深影評人阿木(微博)評價說:“災難性場面依然覺得很震撼,尤其是飛機從不斷崩塌的建筑物群體里穿過時,盡管知道人物們都能死里逃生,但依然緊張的差點叫出來。”另一影評人木易孝敦則在影評中寫道:“導演早就知道自己的這部非凡作品終有一天是要以3D版本震撼人心的!”
除此之外,大量影迷也都紛紛通過網絡發出支持《2012》的聲音。票房與口碑水漲船高,承載著當下最強特效技術和“末日”話題,這艘票房“方舟”的航線明顯已經不可阻擋。這股關于《2012》3D的末日熱潮,或許只有到12月22日的太陽升起時才會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