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坦尼克號》2D轉3D電影在中國狂卷10億元票房,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批轉制3D電影。11月,隨著轉制3D《2012》在中國上映,一場關于真偽3D的爭論再次掀起。視覺享受還是圈錢陰謀,3D電影如何解除“信任危機”?
中國成轉制3D“特供市場”?
11月,好萊塢電影《2012》以3D的形式再次登陸國內院線。這部曾在中國拿下了4.65億元票房的災難大片,雖然觸動了中國觀眾“末日情結消費”的神經,但也陷入了“3D圈錢”的質疑中。
在很多觀眾看來,此次《2012》披上“3D”新衣重新上映,就是想復制3D版《泰坦尼克號》在內地的票房成績——今年上半年,3D版《泰坦尼克號》全球公映,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沒有掀起熱浪,卻在中國狂收10億元票房。
對此,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中國區發行負責人張苗予以否認——此次上映的3D版《2012》中有大量場景是用3D理念構建并用3D攝像機拍攝的,但由于當時電影界并不看好3D的拍攝技術和市場前景,所以影片最終還是以2D形式上映,“留下了遺憾,也為后來的重建打下了基礎。”張苗介紹說,《2012》的3D視覺重建從去年7月啟動,到今年10月中下旬基本完成,“對于導演來說,它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技術使命”。
浙江新遠國際影城負責人認為,一些大場面、大景深、層次感明顯的影片是適合轉成3D的,尤其像《泰坦尼克號》《2012》這樣的災難大片。“3D拍攝還是3D轉制其實并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技術有沒有達到要求。”
盡管片方否認是“中國特供”,但片方會有“3D版重登中國”的投資,顯然也是由市場和觀眾需求決定的。有數字表明,目前中國3D銀幕達8500塊,并可望在年底突破1萬塊,是美國以外最大的3D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