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首次執掌3D電影”,這應該算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中國內地公映的最大賣點。當李安與3D電影相關聯,觀眾不禁會聯想到卡梅隆與《阿凡達》,不禁會發出疑問:李安的3D電影會是怎樣的?不管觀眾如何想象,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是震撼了已經被花樣翻新的3D電影弄得有點疲憊的中國內地觀眾:原來電影可以如此寧靜、有意境,原來暴風雨、閃電、波浪可以如此富有詩意。盡管是3D技術所制造出來的特殊美感,但這種美感本身又完全超越了3D電影的慣常狀態,讓技術融化得沒有蹤影。
李安說自己是電影的奴隸,也正是因為對電影的虔誠、對電影魅力的信仰,他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從蘊含濃郁的中國文化味道的“父親三部曲”到駕馭歐美電影題材、明星,從打造東方文化的間離感的《臥虎藏龍》到今天用一個印度少年的歷險故事探索信念的力量。對于李安來說,“自我”一直粘附在電影作品之中,有時清晰,內在鮮明;有時隱晦,訴諸于完美的尊重;有時或隱或現,將自己的思考與世界的終極問題纏繞在一起;而始終不變的是他的中國血液流淌出來的平和氣息,他在中西方文化境遇中體驗到的對文明的矛盾與沖突的理解,最后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拼命追索的問題信仰和信念的力量。
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就了李安,還是李安成就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3D電影拍攝而言,正如卡梅隆所贊,李安憑借自己的刻苦給全世界觀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因為影片中不乏炫美的鏡頭以及宏大場面的呈現,自然界的兇暴、和煦、平靜、美麗等各種風情都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如果沒有今天的3D電影技術,很難想象這部哲思小說如何以電影的面貌出現。3D拍攝的大景深、擬真性、交互性,讓這部關于一個印度男孩在海上漂流200余天的故事有了類似舞臺換景一樣的效果。觀眾好像在翻看一頁頁的畫面,一個個讓人驚奇、贊嘆的鏡頭直入眼球。
可如果僅就“3D”這一電影技術手段去看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未免顯得淺薄。李安所實現的正如他自己所言,還是2D思維,所以影片的3D效果僅僅是為更好地講述故事、展示場景的手段?!渡倌昱傻钠婊闷鳌分腥匀挥袕碗s精致的故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對宗教和信仰的思索,有對兒童成長心理的外化,也有對變化萬千的自然界的各種逼真描摹。
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么李安要在影片開篇講述冗長的派的成長故事?17歲的印度少年派在海難中失去家人,成為船上唯一幸存下來的人。他在海面上與孟加拉虎較量、與自身機體的對抗以及與時而像魔鬼時而像天使一樣的大海搏斗,他所具備的勇氣不只是求生的意志,與童年時不懈尋求外界對自我的認同也有很大的關聯。派,是一個愛思索、有智慧、有沖勁、有勇氣的少年。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各種課堂上強調自己是“派”,而不是“小便”,甚至背下圓周率小數點后的若干位數字,寫滿一個又一個黑板,成為校園中的傳奇,達到為自己正名的目的。他不斷變換自己的信仰,從黑天到毗濕奴,從印度教到猶太教、基督教,即使被父親教育“應該選擇理性”,仍然跟著自己的懷疑、好奇去了解新的神跡故事、體驗新的心靈感覺。正是因為對大自然、對神、對愛的好奇,他才會走出暴風雨中飄搖的船艙,才會與猛虎協同生存,才會最終走回人群。李安用豐富的細節為派的行為邏輯增加可信性,與其說完善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的主人公,不如說完善的是每個人應該有的探索和認知。
在影片中,李安放入了自己的文藝氣質,用回憶、追問來呈現觀眾最期待的精彩故事。幸存下來已然成家的派,給海難的調查員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派自認真實的而調查員卻沒有興趣的故事派與孟加拉虎的奇幻漂流,一個是杜撰的卻能引起人同情的故事派與母親、廚師等的海上漂流。對于沒有第三者在現場的敘述,聆聽者更愿意相信浪漫的傳奇還是貌似真實的慘?。?ldquo;相信,所以存在。”派在海上漂流,相信自己,所以僥幸存活了下來;對于故事的聆聽者來說,相信派與虎的故事,就會在心里留下一份難以揮去的美好感情。最難以讓人忘懷的是,當派與孟加拉虎漂流至墨西哥海岸之后,孟加拉虎頭也不回地走入鮮綠色的叢林,派帶著滿臉的沙遙望痛哭的那一場景。曾經的相互依存,讓善良的派對老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而老虎對人畢竟沒有感情,眼里只有作為動物的向往而已,那就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