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在傳說中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之際,災難片宗師羅蘭·艾默里奇的科幻大片《2012》又在中國內地上映了,并且是以3D的全新形式。在中國這個好萊塢大片和3D電影備受追捧的國度里,3D版《2012》很可能斬獲不菲的票房成績,就像它的前輩——今春在內地引發觀影熱潮的3D版《泰坦尼克號》那樣。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的批評聲音,事實上,自3D重映的消息在10月份正式公布后,《2012》就一直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
真3D?偽3D? 透析電影“3D轉制”的真面目
質疑《2012》
圈錢?坑爹?只有笨蛋才會迷戀3D?
圍繞3D版《2012》,外界的質疑聲音集中在其商業動機和3D效果上,不少人本能的向其投去鄙夷的目光,“圈錢之作”、“坑爹3D"的罵名紛至沓來,很多網友還借用網絡熱詞戲言“片方的節操已掉得滿地都是”。專為中國觀眾定制的消息曝光后,3D版《2012》更是被置于萬劫不復之地,一些影迷甚至偏激的宣稱,如果影片在中國賺得碰滿缽滿,將是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的恥辱。此外,還有媒體疾呼“只有笨蛋才會迷戀3D”,斥責3D多數是制片方圈錢的工具,號召內地觀眾降低對3D電影的熱情。
回歸理性
劣質3D坑苦觀眾 《2012》無奈躺槍
這些質疑與責難不無道理,畢竟這些年大家都被那些“只有字幕是3D的”中外偽3D大片坑得厲害,深深傷害了感情。這也是外界普遍對3D版《2012》持不信任之情的主要原因所在,所謂的批評聲音,幾乎都是在沒有看過影片的情況下的主觀臆斷,從這點上來說,《2012》可謂躺著中槍,不能說全然無辜卻也相當無奈。
其實,拋開這些年被劣質3D屢次傷害的小心臟,站在理性的角度看,《2012》在最合適的時間點(世界末日),重制3D投放到最合適的市場(中國內地),是一種典型的市場逐利行為,投機也好,圈錢也罷,只要它不是那種對觀眾不負責任的糊弄之作,就不宜過度用道德標準來評判市場經濟行為,說到底,還是要靠作品的質量說話。
鑒定《2012》
3D效果對得起觀眾 轉制有優勢
問題到了最本質的所在,那就是3D重映版《2012》的3D品質究竟如何?負責任的說,它不僅絕非那種“只有字幕是3D的”低劣貨,更是一部3D效果上佳、對觀眾負責的3D視覺重建作品,甚至相比此前被視為3D轉制標桿的《泰坦尼克號》還要出色不少(詳情請參考本站此前的:《2012》3D片段獨家體驗報告)。這是因為《2012》作為一部三年前的災難視效大片,相比上個世紀的《泰坦尼克號》,有著素材上的巨大優勢。加之導演羅蘭·艾默里奇當年曾考慮用3D技術來拍攝《2012》,并為此做了許多工作,甚至還試著拍了一些3D素材,這些都為此次3D轉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實,關于3D轉制,關于真3D與偽3D,之所以在這兩年引發這么多爭議,說到底是因為3D技術的“新”,大家都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成熟完善的制作規范,造成各種粗制濫造之作魚目混珠,糊弄觀眾;沒有明確統一的評價基準,又使得絕大部分觀眾只能瞧個熱鬧。關于3D,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觀點,他有他的建議,說來說去自然是非不斷?,F在借著3D重映版《2012》引發的爭議,似乎是時候說個清楚了,本文將努力為大家還原3D轉制以及3D電影的真實面目。
3D意味著高票價高收益,越來越多的電影匆匆上馬3D
3D轉制為何遭遇信任危機?
技術是中立的,粗制濫造壞了名聲
3D電影的熱潮來自《阿凡達》,這部電影創造了影史最賣座紀錄,同時也將一種相對較新的電影表現技術帶到了人們面前。事實上在《阿凡達》之前,已經有很多電影都嘗試過3D手段,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地心歷險記3D》以及夢工廠的一系列動畫電影,但是它們都沒有達到現象級的影響力,直到《阿凡達》的出現?!栋⒎策_》的成功給電影行業帶來的信息是“高票房”和“3D”,但其實二者之間并沒有足夠的聯系,僅是一個來自公眾羊群效應的心理暗示。單就談電影產品來說,3D和2D的區別在于,3D需要更昂貴的放映設備和更高的票房定價,進而會影響到電影產品的利潤。
為了更高的利潤,制作3D電影,至少看起來會讓電影制片人認為在收入上更加高效,底線收入也更高。就這樣,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們開始拿著3D當做一個法寶。從經營的角度出發其實這樣想沒有錯:如果我有一個90分的電影,它每張電影票賣60元;如果我加上3D效果,那么在3D的放映廳中我可以獲得更高的票價,同時因為有不同版本,在院線的曝光度上也會更高。
不過必須要承認的是,3D至今為止還是一個新技術,而《阿凡達》的成功將這個技術的起點拉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目前還沒有那部電影敢說自己的3D效果超越這部3年前的電影。《阿凡達》的高知名度也使得觀眾對3D效果有相當的需求,遠遠不是停留在“看個新奇”的層面上,更何況在成像效果方面,3D攝影機還無法和傳統膠片攝影機相比,這是至今都沒有解決的技術問題。怎樣在3D和最終畫面效果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是現在的電影還在探索的。
2010年,后期轉制3D的《諸神之戰》被批“只有字幕是3D的”,這逐漸成為觀眾對劣質3D電影的一個慣用評價方式
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匆忙上馬的3D電影產品,往往效果不佳,經常受到觀眾的口誅筆伐。而在這其中被大家詬病最厲害的,就是2D拍攝、后期轉制3D的電影,被大家認為是粗暴簡單的作品。這些作品數量不少,已經到了“3D轉制必給差評”的地步。
但技術是中立的,沒有一種技術是應該被人人喊打的。于是,這之后我們迎來了3D轉制重映并在北美收獲不俗票房的《獅子王3D》,此后的《星戰前傳3D》、《海底總動員3D》等等讓我們看到3D不失為讓老片煥發青春、銀幕重溫的一種方式。
今年4月,《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帶著親自監督轉制的《泰坦尼克號3D》來到內地,雖然被卡梅隆本人謙稱為2.99D,但這部由來自世界各地約300名計算機藝術家耗費超過75萬個工時完成視覺重建的影片再度征服了觀眾,3D轉制技術與曠世巨片的親密接觸成就了又一次票房奇跡,也就此樹立了3D轉制電影的標桿。更讓3D轉制這門手藝,在經歷了巨大的信任危機之后,重新在公眾心目中站穩了腳跟。
2D轉3D,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兒
對觀眾負責的轉制,叫做3D視覺重建
簡單來說,把2D的電影制作成3D,就是在原來只有XY關系的畫面上增加一個Z軸線的深度,這個深度的增加是基于人的肉眼視覺體驗。從技術上說,要將2D轉成3D的時候,制作“深度地圖”是關鍵,這種技術功能的顯示圖展示了在一張2D畫面中不同物體的位置關系。如果是CG特效相對少,使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制作起來就會更加麻煩。因為這就意味著技術人員要從2D畫面中一個像素一個像素手動調整它們的位置,才可以保證畫面在3D空間中的精度?!短┨鼓峥颂?D》在后期制作中,對很多人物和物件都制作了3D模型,并非是為了代替畫面中的具體角色,就是為了更方便和精確地制作出“深度地圖”。我們以下面這1幀畫面為例,來透視一下《泰坦尼克號3D》的轉制工序:
《泰坦尼克號3D》的轉制工序
而有了CG模型之后,后期3D制作就變得輕松多了。畫面中很多元素在電影文件中本來就是獨自分離的,只需要將這些元素擺放到合適的位置再進行渲染和合成就好了。《變形金剛3》并不是所有的畫面都使用3D攝像機,很多3D效果都是后期轉制的。如果這些畫面中不是有大量可以直接提取制作的CG對象,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過程將會耗時很長,不會那么快上映。
但是只有技術還遠遠不夠。從實拍角度說,3D環境想要出效果,自然是表現在人的肉眼感受下,范圍適中的空間,過大(面對巨大的海面,肉眼就很難有精確的空間感)和過小的空間都不合適——但是這樣的想法僅僅是考慮到了實打實的實際拍攝,而沒有考慮藝術加工,畢竟電影是藝術手法,不是技術手段。
簡單地把2D電影制作成3D的過程稱為“3D轉制”,聽起來就如同把VCD轉DVD、MP3轉CD一樣輕松簡單,但其實這種說法對后期工作人員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也很容易給不明其就里的公眾造成一種“免費升級、粗制濫造”的錯誤印象。嚴格講,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對一個不變的內容,進行了視覺體驗的改變,而這個體驗延伸出的創作空間之大,遠遠超越物理空間關系。所以說“3D轉制”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3D視覺重建”,當然,這僅僅是對那些真正對觀眾負責的3D后期制作而言。
CG畫面吃重的《阿凡達》其實大部分鏡頭都不可能是3D實拍
真3D與偽3D?其實是個偽命題
就視覺效果與觀影體驗來說,只有好3D和差3D之分
前面說了那么多,但是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谝曈X體驗和這些年3D電影的觀影經驗,大家基本得出了一些觀點“使用3D攝像機拍攝的3D電影效果有保障”,“使用后期轉制3D的電影效果沒有保障”,從而將這兩種制作手法的電影分為了“真3D”和“偽3D”。
但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稍微認真點說起來,3D電影的扛鼎之作《阿凡達》算不算“真3D”還真不好說。這部電影除了3D之外還有一個技術成就是虛擬攝影,也就是說電影中有相當大的畫面是通過CG技術直接制作出來的。這些CG制作的畫面是根本不可能通過3D攝像機實拍。雖然卡梅隆依然使用3D攝像機實拍動作捕捉的演員,獲得了相對準確的3D數據,但這也僅限于中景和特寫畫面,遠景鏡頭只能使用CG技術,完完全全地電腦中生成。這些占據電影相當大部分的畫面,是算真3D還是假3D呢?
前面講過,電影是藝術手段,不是技術手段。在銀幕上的3D體驗和現實中的3D物體關系,是可以不同的,正如2D時代可以利用打光和構圖拍攝出超現實的效果來。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3D電影,無論是不是使用3D攝像機拍攝的,都有大量的后期調整工作,也就是大家說的“偽3D”的工作。
如果不經過這個步驟,3D體驗會非常糟糕。在2D畫面中你可以接受出于構圖的效果,一個杯子在畫面的右下角離鏡頭特別的近,在3D畫面中這個極其次要的物體可能因為畫面效果太好而成為視覺中心;一張飯桌的真實長度在3D環境中會遠遠超過你在2D環境中的感受,一片煙塵的距離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對畫面中心的視覺捕捉。這些,都是過去電影人從未見過的問題,也遠遠超出了“3D攝像機實拍”的能力。這里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要解決——也就意味著大量全新的電影語言和創意的機會--也正是“3D視覺重建”所要完成的工作。
《龍門飛甲》堪稱迄今3D效果最出眾的華語片,但其上映之前也曾備受質疑
所以說,在真正對觀眾負責的電影人手里,沒有“真3D”和“偽3D”,沒有“實拍3D"和“轉制3D”,只有“好3D”和“差3D”。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像《2012》這樣一部電腦特效畫面占很大比重的災難科幻片,在經過精細的3D視覺重建之后,視聽效果直追那些用3D實拍的電影也就完全不是什么天方夜譚了。
再舉個也許會顛覆你慣性思維的例子,之前3D效果并不出色的國產片《樂火男孩》和《唐吉可德》,其實都是用3D攝像機拍攝的,而3D效果出眾的《龍門飛甲》卻有相當的畫面是后期轉制而成--你是否有“上當”的感覺呢?
至今為止,所有人(哪怕是被奉上神壇的卡梅?。?,對3D技術在電影中的表達,創作也好,體驗也好,都只是剛剛開始。這個全新的電影語言還在等著電影人賦予其更大的表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