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消費者從來沒像今天這般離3D技術如此之近:在60天的時間里,包括《20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部3D電影集中上映,2012年的最后兩個月被業界戲稱為“3D月”;日前的北京文博會期間,《茶館》、《蔡文姬》等北京人藝多部經典劇目3D版本與觀眾見面,通過運用3D技術手段“立體記錄”舞臺上的名角表演并在現場播放,觀眾在展區直接感受到實景劇場的演出效果。
3D大片《阿凡達》劇照
三年前,好萊塢3D大片《阿凡達》在全球上映時萬人空巷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而今,不只電影院里3D大片比比皆是,人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通過3D電視獲得同樣的視覺享受。3D技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將把中國的文化消費帶往怎樣的方向?
市場:有了3D,如虎添翼
3D視像技術引入電影電視領域,使影視消費如虎添翼。凡是與3D相關的影視產品幾乎都成為年度最吸引眼球的文化消費品?!栋⒎策_》等進口3D大片取得空前成功之后,今年轉制3D版《泰坦尼克號》又在國內市場大賣10億元票房,3年前熱映的災難片《2012》的3D版也回歸今年底的國內電影市場……
3D技術的應用與中國電影票房齊頭并進。四年前的2008年,僅有兩部3D電影在國內上映;而今年的3D影片預計將達到30多部。在過去7年中,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從5億元快速增長到2011年的130多億元,今年有望達到200億元。電影消費市場擴張如此迅速,3D技術的引入功不可沒。據上海亞提森格維電影顧問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20日,國內21部3D電影在所有上映的159部電影中所占比例為13%,但票房收入的貢獻率卻高達46%。
3D的魅力讓電影消費的人數和熱情空前高漲,很多平時鮮少看電影的人也開始走進影院。原因很簡單,就是奔著3D去的。據統計,2011年中國3D銀幕有9200多塊,已經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3D電影市場。
與此同時,3D電視的市場也快速擴大。專注于消費電子和家電行業研究的奧維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3D電視銷量為498.7萬臺,銷售額達到337.9億元,家庭滲透率由年初的2%快速提升到年末的25%。預計今年國內3D液晶和等離子電視銷量有望達到1700萬臺以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告訴記者,3D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潮流。2011年好萊塢電影票房位列前25位的影片中,13部是3D電影。到了今年,好萊塢主流的商業電影中絕大部分是3D影片。
除了3D影視,3D技術也在手機、游戲、KTV、展會、舞美等領域大放異彩。近年來,3D和旅游的結合,也成為一個突出的現象。3D在主題公園等各種人造景觀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曲藝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可以和3D結合從而煥發出新的魅力。“這種現象顯示出科技對文化消費的巨大影響力,技術創造了新的美學、新的體驗,也創造了新的文化消費市場。”尹鴻說。
質疑:技術要“喧賓奪主”了嗎?
一個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簡單的三個元素在日前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片中通過3D技術營造的色彩斑斕、虛實相間的視覺影像,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好評如潮。毫無疑問,3D技術能化腐朽為神奇,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體驗,其帶來的感官體驗甚至有余音繞梁的威力,讓人久久回味。
隨著更多3D電影越來越多地占據了院線銀幕,也讓消費者開始反思,是不是所有的視覺產品都要通過3D技術來呈現?除了獲得比二維時代更豐富的視覺享受,3D是否讓觀眾消費到了更多的東西、獲得了更多的文化體驗呢?
3D版《泰坦尼克號》僅僅是在二維制作基礎上做了一個三維的加工,竟然創造出10億元的高票房。當電影制作方紛紛轉向3D的時候,當經典電影也通過技術制作變成3D再次上映的時候,3D技術開始越來越多地被懷疑成了一種“多快好省”的賺錢方法。
3D不僅成為引起消費者關注的“賣點”,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正在成為競爭中“耍巧”的方法。國內3D銀幕已經超過一半,而3D片源顯然遠遠低于這個比例。也就是說,只要一部電影打上3D的旗號,它就可以避免在片場上和大多數電影競爭,而票價也可高出兩成甚至更多。所以,當一些二次加工后的3D大片熱映時,不少市民抱怨自己“被3D”。更高的票價和未必好的觀影體驗讓觀眾質疑,影院只放3D版似乎成了某種形式的“強迫”消費。
對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陳旭光認為,3D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要恰如其分,不能所有電影都一味追求3D;3D電影雖然是今后電影發展的大趨勢之一,但3D電影也不可能完全取代2D電影。“對電影來說,觀眾不僅要從中獲得視覺享受,更要體驗到精神啟示和文化滋養,如果一味追求營造觀感效果而忽略了作品在思想上的彰顯與傳達,恐怕很難長久吸引觀眾。”
而作為3D大家族一員的3D電視,也同樣面臨著淪為“賣點”的窘境。雖然今年3D電視銷量有望從去年的近500萬臺增至1700萬臺,但據《2012年3D電視用戶消費習慣網絡調查》顯示,在已經購買3D電視的用戶中,只有10%的用戶經常使用該功能,更有超過56%的人表示從來沒有使用過3D功能。
未來:3D如何能走得更遠
“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3D都曾因為內容單薄,在經歷短暫的輝煌后迅速沒落。”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教授孫振虎認為,《阿凡達》的成功,正是因為沒有困守“唯技術流”的樊籬,而是遵從了電影“內容為王”的法則,將恢宏的影像特技和細膩的人物表演有機結合,并賦予和諧共存和真愛永恒的主題,才使得該片在全球取得了重大成功。
“3D制作關鍵還是要動腦子、有創意,3D的核心價值不是"更大"、"更震撼",而是讓大家"能看到更多"。”英國導演協會主席艾維爾·本杰明在來中國的一次演講中如是評價3D技術。這句話頗具深意:3D之所以能夠推動文化消費的發展,不是因為它是一個炫目的技術,而是因為通過3D,人們能夠消費到“更多”的文化產品,獲得“更多”的文化享受。
“現在這次3D的潮流已經和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同了。”尹鴻說,那時的3D只是作為一種科技,并沒有和文化消費市場相結合,所以必然要走向沒落。如今那些受歡迎的3D電影之所以受追捧,是因為它們“首先是一個好電影,然后才成為一個好的3D電影”。
“電影的3D潮流讓電影的制作門檻越來越高,前幾年勢頭不錯的中國電影,這兩年面臨的形勢卻非常嚴峻。”尹鴻說。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上映的3D電影超過30部,總票房超過50億元,但國產3D電影累計票房不足5億元,其中約4億元是《龍門飛甲》一部電影貢獻的。“3D不是決定電影的唯一因素,中國3D電影在3D潮流中的危機,更多還是中國電影本身的問題。”
顯然,國產3D電影要想走得更好更遠,不僅需要靠技術,更需要的是3D技術與電影本身內容的完美結合,是3D技術支持下高品質的電影質量本身。
誠然中國3D電影制作水平和美國有較大差距,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3D行業并不缺技術、資金、人才等,主要是由于各種資源力量比較分散:有技術的企業缺資金,而有資金的企業可能又缺導演,沒能形成一種合力,從而使整體質量打了折扣,因此眼下急需一個能整合各方力量的產業鏈平臺。
不久前,我國首個以3D影視制作為主的“3D產業園”在北京西城區開園,將致力于整合國內3D力量,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此前廣電總局也曾表示,計劃在2015年底前開通10個3D頻道、100個高清頻道。這將為3D電視用戶真正看到滿意的3D影視作品帶來新契機,3D在推動文化消費的道路上無疑將擁有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