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科技成果是“皇帝的女兒也愁嫁”,已經是社會上公認的事實。根據2010年國內20所高校完成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探索”調查顯示,我國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項至8000項之間,但真正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還不到1/10。而記者了解到,在島城的高校內,每年的科技成果也有數百項,但是真正能夠走出實驗室,走向企業的卻是少之又少。19日上午,在會展中心青島理工大學的展區內,記者看到了一臺“綿核桃自動剝殼機”,在結構上大大優于市場上已經有的產品。這是青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李長河副院長帶領學生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還獲得了山東省機械創新大賽的一等獎。但是這樣一個新型的機械卻仍然待在學校的實驗室里。“我也希望它能夠推向市場,但是現在還是缺少途徑。”李長河副院長跟記者說。而難以完成這“最后一跳”的另外一個原因,還在于企業跟高校的合作方式難以確定。“到底是買斷專利技術,還是技術入股的方式?這個在新技術的價值衡量上,企業對于我們的投入認可程度不高,很難促成合作。”
在高新技術展會上,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教授自己當起了“老板”,開辦公司,將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場。在孵化器的成果展區內,一張桌子上擺放的數十個模型吸引了幾位市民的注意。這是青島科海創新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的快速成型技術,也可以稱作“3D打印機”,它可以將設計好的模型快速制作出來,這項技術在國際上也是十分先進的,而這家公司就是青島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一手創辦的,這種快速成型技術也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而青島理工大學的教授也成立了公司,推廣青島理工大學展區展示的基礎設施圖層防腐新技術。記者采訪得知,教授自己開公司也并不容易,比如青島科海創新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的籌備就用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