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影究竟能走多遠?答案似乎沒有人能給出。作為3D前身的立體電影,已經被時代的洪流湮沒。不過,毋庸置疑的是,3D是人類電影技術進步的標桿,拓寬了創作視野,并且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轉制的危機
時隔三年,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默里奇帶著3D版《2012》,搶先于瑪雅人的末日預言破滅登陸中國。不同于初次見面,3D《2012》上映前就飽受圈錢的非議,公映后又遭到品質的指摘。爭議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此次3D版本是由先前的2D轉制,消費者再掏一次口袋,能否物有所值。
這個讓制作方撓頭的問題,也是當前國內觀眾對3D電影口誅筆伐最厲害的方面。一些2D拍攝、后期轉制3D特效的影片,效果與3D攝像機實拍相去甚遠,許多畫面只是粗糙分出遠近兩個層次,運動場景依舊呈現2D畫面。“只有字幕才是3D的”,已經成為對轉制3D最慣常的戲謔之說。
實際上,轉制的信任危機折射出的是消費者對3D電影表達的失望,有媒體甚至提出“只有笨蛋才會迷戀3D”,呼吁2D電影的回歸。自從《阿凡達》開啟了“3D元年”,好萊塢的3D大片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國內的電影工作者也躍躍欲試。號稱亞洲首部全片3D的《唐吉可德》拍攝完畢時投資共計7500萬,卻遭遇了票房口碑的雙向“滑鐵盧”?!稑坊鹉泻ⅰ贰ⅰ短K乞兒》等一系列3D電影均是此類失敗的嘗試,影響了觀眾對華語3D電影的信心。
危機背后,是3D電影難以回避的技術難題。靈動力量董事諶鴻翔告訴新金融記者:“所謂3D,就是在2D構圖X、Y軸的畫面基礎上加入縱深度Z軸,利用生理錯覺來實現立體效果。對于轉制而言,關鍵在于怎樣把原來拍攝中的剪輯和角度制作成合理生動的景深。”中國3D電影制作業的困難則因先天劣勢加劇——由于3D屬于舶來技術,而且跨越了電影行業本身,專業人員緊缺,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不僅3D攝像設備完全依靠引進,技術團隊也主要依靠國外力量。
放映條件對3D電影的播放效果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被批判為“偽3D”的《諸神之戰》,就是在燈光亮度不夠的影院里翻了船;《變形金剛3》上映前,導演邁克爾·貝特意寫信給院線經理,懇請放映時“不要為了省錢把燈泡人為調暗”。國內的3D銀幕已經由最初幾百塊增加到現今的8600塊,但即便是一部分頂級院線,也是在去年底才更新了RealD設備來提高觀影質量。“為了延長造價高昂的燈泡的使用壽命而調暗燈光的現象,依然相當普遍,”諶鴻翔如是說,“影院標準的不統一導致觀影體驗差距很大,老影院根本無法提供3D觀影的銀幕需求,單雙機播放的差異也會影響觀感。”另外,眼鏡的重量和性能差異,甚至清潔不及時造成眼疾,都給消費者造成莫大的困擾。
“無論是觀眾還是導演,對3D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比較迷信實拍,認知亟待提高。”諶鴻翔指出。“像之前徐克堅持用實拍拍攝《龍門飛甲》,結果使得成片變成了縮微景觀,武打的全景鏡頭就像小人打架,這些是后期調整無法解決的。”從時間來看,國外轉制一部3D電影最少要有5個月,國內明顯準備不足,一些想在3D大潮里分一杯羹的導演在不熟悉局面的情況下就匆忙上馬,作品自然不盡如人意。
回歸理性,內容為王
被捧上神壇的卡梅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至少目前,3D轉換純粹是一個高度主觀并且重復性的機械人工勞動,必須這么一幀一幀地抓住各幅畫面中的深度信息。”這位3D電影最有發言權的導演,用兩年多的時間親自監督轉制了《泰坦尼克號》。雖然被本人謙稱為2.99D,但這部由300名專家耗費60周完成視覺重建的佳作再度令人嘆為觀止,也為轉制電影確立了標準。
諶鴻翔指出,除了《阿凡達》和《雨果》,北美的3D電影都是采用后期轉制,從3D效果來說,轉制和實拍其實差別不大,兩者各有利弊。“轉制是無巧可取的,我們也看過許多自動2D轉3D的設備,包括技術最發達的美國也無法實現合理的自動轉換。舉個簡單的類比,吊威亞的痕跡都還要人工一點點擦掉,技術發展了這么久還無法解決如此簡單的問題,3D轉換就更沒有投機取巧的路徑了。”
而實拍則對導演提出了更嚴格的素質要求。“3D實拍是大導演工程,沒有經驗的導演一個決策失誤就會導致十幾二十萬的成本報廢。”諶鴻翔說。導演在開拍前需要對每個場景營造出的立體效果胸有成竹,對每個物體的視覺塑造果斷決策。獲得一片贊揚之聲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花費了一年時間研究3D電影語言的成果。同是租借卡梅隆公司的3D拍攝機器,他卻沒有簡單地遵從卡梅隆總結的拍攝規則,經過反復琢磨,對3D電影焦點處理等方法做出了推進性探索,才營造出銀幕上天水一色、飛魚奇襲、藍鯨夜躍這樣諸多驚艷瑰麗的景象。
除了對視覺技術的挑戰,《少年派》也拓寬了3D電影的表達題材,3D不再是動作、災難類商業大片的專屬,文藝片也可以通過它卓越地呈現。諶鴻翔表示,一部好的3D電影應具備幾個要素,即進行符合3D鏡頭語言的前期設計、加入視覺奇觀、有好的特效團隊跟進。“3D電影要形成一個業內整體的合作。特效公司應該在前期介入分鏡,從分鏡稿的設計、到拍攝現場的跟蹤、到后期的溝通和制作調整這一系列過程中提供技術支撐。對于導演來講,3D電影在于理念而不在技術,首先要講好故事,拓寬思路,技術一定是為了藝術來服務。”這也是幾乎所有導演都認同的:3D并不能直接提升電影美學,內容才是電影的本體。
盡管《2012》遭受著輿論的質疑,但仍有不少觀眾愿意為同一個故事買單且驚呼過癮,票房一路走高。各種社會調查都顯示,觀眾對3D的渴望還是非常強烈的,需求就擺在眼前。“縱觀3D全球發展趨勢,北美目前呈現出兩個態勢,一是從業人員已經大浪淘沙,一是導演開始冷靜回歸。中國比北美要滯后2年,明年也將進入這個流程。”諶鴻翔預測。“不過需要看到的是,2012年國內引進的分賬大片達到34部,其中新增引進的14部進口影片均為3D影片和巨幕電影,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也出臺了針對國產3D電影的補貼政策,這是國家對于3D電影發展扶持的傾向。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3D電影的最大市場,好萊塢可能會為中國市場專門制作3D版本放映,發展空間還是相當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