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與國外3D電影熱漸趨冷卻相比,國內這一市場卻一片紅火。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31.1億,上映的3D電影超過了30部,其中14部票房過億,總票房超過50億元,約占全年票房的40%,而今年推出的3D電影仍然不少。截止目前已經有40多部,其中真3D電影有30多部,占了三分之二,像《超凡蜘蛛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復仇者聯盟》、《黑衣人3》、《馬達加斯加3》、《冰川世紀4》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既讓影迷們爽了一把,也讓片商們數錢數得直樂呵。
3D電影《復仇者聯盟》海報
3D電影的秘密
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制成電影膠片,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用到3D立體拍攝設備?,F今大多使用的設備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最先研發出來的,后來同類產品逐漸增多,功能也越來越齊全,搜維爾的Lon3D專業級立體拍攝系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Lon3D專業級立體拍攝系統
電影膠片制作完成后,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于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只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樣放出來的就是3D電影。
真3D和偽3D
今年稱得上是3D電影最熱鬧的一年,大大小小的3D電影都輕松的打開了國人的“錢包”,不過其中有贊聲一片的3D佳作也有飽受爭議的偽3D電影。3D電影的吸引力巨大,但是又怕撞上制作粗劣的偽3D,面對紛亂的3D電影大潮,觀眾們急需識別真偽3D的手段,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一個“三步辨識法”。
3D電影《2012 3D》海報
第一步:前期拍攝
一般3D電影的制作分為3D立體拍攝和后期3D制作兩個部分, 根據劇情或內容需要,真3D影片需要60%以上的前期3D立體拍攝,像《阿凡達》及本文開頭提到的影片就是使用3D立體拍攝的,效果非常不錯,屬于“真3D”,當然耗費的時間和成本也是巨大的。而像《諸神之戰》、《愛麗絲漫游仙境》、《畫皮2》、《2012 3D》等雖然也加入了一些3D的效果和理念,但卻是前期采用2D電影的拍攝方式,等到了后期才轉制成3D的影片,就是我們非常痛恨的“偽3D”了。
第二步:后期處理
一部真3D電影不論是前期的3D立體拍攝還是后期的制作處理,為了獲得好的視覺和聽覺特效,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都是很高的。而偽3D,摳圖其實也很費時費力費錢,但處理3D字幕卻比較簡單,成本也低,因此很多片商選擇了重點處理字幕。難怪很多觀眾戲謔稱“只有字幕是立體的”。
第三步:觀賞感受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就能明白,這也是判斷真、偽3D的最直觀方式。除了《泰坦尼克號3D》這個特例,真假3D電影的3D觀感效果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如果你在觀看時,能看見里面的景物就浮現在眼前,運動的物體會向你迎面撲來,你甚至會不自禁伸手去觸碰、躲避或參與其中,那么可以肯定,這是一部真3D的影片。反之,如果你只是感覺與2D普通電影有那么一點景深的差別,或是只看到字幕是浮在屏幕外的,甚至沒幾分鐘就產生炫暈等不良反應,那么,筆者要“恭喜”您“中獎”了,這是一部吭爹的冒牌3D片。
真偽3D其實是個偽命題
前面說了那么多關于真偽3D的區別方法,但是真偽3D其實是個偽命題。基于視覺體驗和這些年3D電影的觀影經驗,大家基本得出了一些觀點“使用3D立體拍攝的3D電影效果有保障”,“使用后期轉制3D的電影效果沒有保障”,觀眾從這個角度出發將這兩種制作手法的電影分為了“真3D”和“偽3D”。從某種角度上看似乎很合理,但按這個說法的話,3D電影的扛鼎之作《阿凡達》也不能算“真3D”。這部電影除了3D之外還有一個技術成就是虛擬攝影,也就是說電影中有相當大的畫面是通過CG技術直接制作出來的。這些CG制作的畫面是根本不可能通過3D攝像機實拍。雖然卡梅隆依然使用3D立體拍攝了動作捕捉演員,獲得了相對準確的3D數據,但這也僅限于中景和特寫畫面,遠景鏡頭只能使用CG技術,完完全全地電腦中生成。這些占據電影相當大部分的畫面,從這一點上來說《阿凡達》算真3D還是假3D呢?
3D電影《阿凡達》海報
電影是藝術不是技術。在銀幕上的3D體驗和現實中的3D物體關系,是可以不同的,正如2D時代可以利用打光和構圖拍攝出超現實的效果來。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3D電影,無論是不是使用3D立體拍攝的,都有大量的后期調整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偽3D”的工作。
如果不經過這個步驟,3D體驗會非常糟糕。在2D畫面中你可以接受出于構圖的效果,一個杯子在畫面的右下角離鏡頭特別的近,在3D畫面中這個極其次要的物體可能因為畫面效果太好而成為視覺中心;一張飯桌的真實長度在3D環境中會遠遠超過你在2D環境中的感受,一片煙塵的距離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對畫面中心的視覺捕捉。這些,都是過去電影人從未見過的問題,也遠遠超出了3D立體拍攝的能力。這里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要解決——也就意味著大量全新的電影語言和創意的機會--也正是“3D視覺重建”所要完成的工作。所以說3D視覺重建不是專為圈錢而開發的技術,而是在3D影視制作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步驟,因此也就無所謂真3D和偽3D了。如果硬要區分的話不如就分為“好3D”和“差3D”吧。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一些電腦特效畫面占很大比重的災難科幻片,在經過精細的3D視覺重建之后,視聽效果直追那些用3D立體拍攝的電影也不完全是天方夜譚了。比如對3D電影最有發言權的詹姆斯卡梅隆用兩年多的時間親自監督轉制《泰坦尼克號3D》。雖然他本人謙稱為2.99D,但這部由300名專家耗費60周完成視覺重建的佳作再度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