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馬新強:我們就是要做全球第一

   2012-03-06 全息網longfei8250
導讀

馬新強:我們就是要做全球第一記者:到十二五,華工科技要做到100億元,這意味著什么? 馬新強:在激光領域,現在全球最大的企業


記者:到“十二五”,華工科技要做到100億元,這意味著什么?

馬新強:在激光領域,現在全球最大的企業也就是3億歐元規模。到100億元,絕對是全球第一。

記者:100億的結構是怎么樣的?

馬新強:有高端激光制造和服務,也包括一部分資本運作。今后我們不僅要賺設備制造的錢,還要賺軟件程序控制、售后、人員培訓的錢。

記者:到今年,華工科技的規模是30億元,5年漲3倍多,能做到嗎?

馬新強:不僅能做到,而且預計要提前1年實現,我們預計每年的增長速度在50%以上。

記者:您的信心很足。100億元的底氣在哪里?

馬新強:華工科技依靠華中科大強大的激光技術背景,和這些年積累的銷售網絡、管理團隊。制造向高端延伸,賣一臺設備就有1000多萬元。我們正在向國防工業深入,這是一塊可以施展的巨大天地。我們去年銷售的切割機,臺數已全球第一。

年輕時“吃過”不理性的虧

記者:您在30歲出頭,就當上華中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老總,有什么感悟?

馬新強:再有錢,也要冷靜,要理性分析,突出主業,在擅長的領域里做好。華工科技剛上市時我還年輕,充滿了創業的激情和沖動,把上市募集的錢去投了很多企業,想做多元化,但效果都不好。

記者:后來您的思路怎么改變?

馬新強:到2006年,華工科技開始收縮、清理,明確主業,集中精力做核心業務,回到擅長的激光領域。現在終于可以到發力期。

記者:這種狀況,是不是年輕企業家都會碰到?會不會打擊發展的信心?

馬新強:失敗的經歷不見得是壞事。畢竟年輕,還有機會再嘗試。但一定要總結改進,否則屢戰屢敗會挫傷信心。

記者:現在有許多高校企業的教授當董事長,作為過來人,您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馬新強:高校企業很多老總是來自學校,教授當董事長,會很自信,喜歡做些自己研究領域的東西,似乎越生僻越深奧越好,而不是市場需要。這是不對的,不要什么都自己做,不要有技術癖好,要關注整體經營。

光想賺錢的企業做不大

記者: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利潤已經不是唯一的目標,還會承擔社會責任。

馬新強:這些年,華工科技不是以利潤為第一目標,而是超利潤目標,就是要實現產業報國。讓中國的激光在全世界稱雄。這樣企業才能做大。

記者:但這樣做實業很辛苦,有沒有想過其他領域,比如地產之類的?

馬新強:我們在2000年上市時募得4億元資金。如果去做商業地產,賺錢會比現在容易得多。但我是學激光出身,對這個行業有感情,希望能在世界上做引領者。

記者:從上市公司信息看,華工科技的盈利能力還不是最高的,利潤率比深圳的大族公司要低,您怎么看?

馬新強:至于大族,我想說兩點,一是我們的產品線有差異,他們偏重中小功率激光設備,我們則偏重于大功率激光設備以及高端的精密微細制造設備,應用集中在太陽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工程機械、船舶、鋼鐵、航空航天等領域,長遠看,我們的發展空間更大;二是大族有他的地域優勢,深圳還有沿海地區產業鏈比較完整,大族的成本優勢也就顯現出來了。

但是,差距畢竟說明我們還有要完善的地方??吹奖任覀兏叩闹笜耍揖筒皇娣?,一定要超越。

不再當“激光販夫”

記者:您在11年前提出一個著名的言論:激光當皮鞋賣,是嗎?

馬新強:是的。那時候華工科技成立不久,我提出:激光要走出實驗室,像賣皮鞋一樣去大聲吆喝,揭開神秘面紗,到市場中體現價值。

記者:因為這個言論,您被稱為“激光販夫”。

馬新強:我覺得中國不缺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缺的是販賣科技成果到市場上的“販夫”。就是要讓高科技矮下來。

記者:但即使這樣,普通市民的心目中激光還是很神秘。

馬新強:這些年,激光的神秘光環正在慢慢褪去。現在激光運用領域很廣泛,用作生產設備,能切割也能繡花,能實現光通信,還能做全息成像。船舶、鋼鐵、航空航天都能看見激光“身影”。

記者:那么現在您還是在“販激光”嗎? 

馬新強:現在不行。這10年,國內激光行業發展很快,但多數在低水平、同質化競爭。隨著傳統工業改造升級、裝備制造業振興以及國家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激光技術大有用武之地,所以激光技術還要向高端領域發展,靠內在的科技含量取勝。

老總的追求決定企業的標高

記者:在擔任華工科技老總前,您曾經當過高理公司的業務員,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馬新強:記得有一次大雪天拜訪客戶,帶著點小禮品,在雪里站了2小時才等到對方。禮物不值錢,身上的雪花值錢,誠意感動了別人。

記者:這段經歷對后來走上領導崗位有什么影響?

馬新強:我覺得有兩點。一是更能吃苦。我當上高理公司總經理后,去廣州、上海、青島坐火車都是坐硬座,在外地與人合租。夏天住的房間沒有空調,經常早晨起來,發現席子粘在背上,可以拖著席子走路。二是不怕放下身段。我們常常要當“丙方”,就是給乙方供貨,這時候要是端著高校知識分子的架子,什么事也干不成。

記者:有人說,老總的追求決定企業的高度,您的這種性格對華工科技有什么影響?

馬新強:爭取做全球第一,也一定要做成全球第一,華工科技就是這個目標。

希望我的員工當富翁

記者:近幾年,東湖開發區上市的高新企業不少,掌握股權的員工變成了百萬、千萬富翁。作為上市“先頭部隊”,華工科技的股權激勵政策怎樣?

馬新強:這正是目前困擾我們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因為2000年上市,那時還沒有股權激勵政策。東湖開發區里同樣有高校背景的上市企業,靠股權激勵誕生了一批百萬、千萬富翁,這對華工科技的核心骨干來說有很大影響。所以我在公司一直在做思想工作,在談“職業化、事業型”。

記者:目前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

馬新強:一方面,我們靠有競爭力的高薪從國外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另一方面暢通人才晉升平臺,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但這些是不夠的。華工科技要像中興、華為,靠機制競爭留住高端人才。

現在我們迫切希望政府創新政策,為我們的股權激勵“破冰”,使我們的員工更富有,能當富翁。

激勵企業家政策要“給力”

記者:武漢市這幾年對人才引進一直很重視,出臺上億的鼓勵政策,力度已經是前所未有了。

馬新強:我覺得,武漢市在人才引進上力度要再大點、范圍再寬點。市政府近幾年在引進一些知名企業時,給了不少優惠措施,但也應該多關注下本土企業的培育。在人才引進方面,重視對技術人才的引進,卻鮮有關注本土企業家的激勵。

其實,把企業家激勵政策制定完備,他就會不遺余力地思考怎樣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強,怎樣把最優秀的科研、管理、營銷人才網入自己的陣營。所以我覺得武漢市現在的人才政策可以再升級。

武漢何時能出柳傳志

記者:對于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大家都在期待,武漢也像中關村一樣,出一個聯想,出個柳傳志。

馬新強:誕生一個全國知名的企業家,有多方面的因素。武漢這些年沒有全國知名的企業和企業家,其中一點是環境和文化問題。武漢盛行“碼頭文化”,流行的是“一錘子買賣”,很多做企業的人缺少做百年老店的意識,缺少一種踏踏實實、厚積薄發的精神。視野、胸懷、行動力對一個企業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走進馬新強的辦公室,沒有奢華的大班椅,倒是一面三扇的屏風奪人眼球,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綠色植物。從陜西農村走出來的華中首個高校上市公司企業老總,看來喜歡清新明快的淡雅,追求田園般的隨性。

然而,在不起眼的一面墻上,一幅行書揮斥方遒,似乎才是他人生真正追求的寫照: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談起創業的種種經歷,馬新強風度儒雅,語氣平靜而清脆,話語卻很有力量,敢于直言且不加修飾,不像是在爾虞我詐的商海里打滾了近20年。

從西北農村考大學到武漢。馬新強沒有社會資源,也沒有家庭背景,按他的說法,想做一番事業只能靠自己,是從沒人干的事情里面發現機遇。

這樣的經歷,使馬新強的身上很自然地糅合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氣質:有知識分子的清高,做事講究專業,卻又能放下身段,在市場中去當乙方,甚至丙方。

有理想不妄想,清高卻又實干。每個時期,馬新強都把這種矛盾體不斷地深化演繹。就像他在28歲那年,敢于以一個業務員的身份,提出擔任一家瀕臨破產的校辦企業的總經理。接管后,他能坐幾天幾夜硬座火車,去外地談業務,住沒有空調的合租房,最終讓這個企業攀上行業第一位次。

現在,馬新強又在苦苦思索一個矛盾的課題,“沒有足夠激勵機制的華工科技,怎么樣激勵全員,共同攀上全球第一的高峰?”

2小時的訪談,馬新強讓人這樣定格:在解決一對又一對的極端矛盾中,留下豐富的人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longfei原創作品,作者: longfei。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45.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