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科學家創建鳥類鳴管3D模型揭開唱歌秘密[圖]

   2013-01-10 轉載于網絡佚名5840
導讀

丹麥研究人員已經制作了斑胸草雀的微小發音器官模型。這項研究識別了鳴管器官如何適應于顫音,甚至如何在飛行過程中也能進行調整

丹麥研究人員已經制作了斑胸草雀的微小發音器官模型。這項研究識別了鳴管器官如何適應于顫音,甚至如何在飛行過程中也能進行調整。根據這個團隊的研究,盡管進一步了解了鳥鳴中的神經控制,但是對鳥類身體方面的能力了解的較少。

  3D模型的正反面,展示了被肌肉所環繞的骨頭。

  負責這項研究的南丹麥大學科恩-伊萊曼斯博士解釋道:“19世紀許多偉大的解剖學家已經制作出許多鳥類物種鳴管的詳細解剖圖。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制作出之前未曾有過的一種高分辨率3D數據模型。”這項研究針對的是源自澳大利亞中部一種色彩艷麗的斑胸草雀。

  唱歌的科學

  哺乳動物使用它們氣管頂部的喉頭器官產生聲音,但是鳥類已經進化出一種不同的器官。鳥類依靠鳴叫來交流身份和繁殖的基本信息,但是它們飛行中發出鳴叫的能力促使伊萊曼斯博士進行分析。

  在調查鳴禽的喉頭時他的團隊有了三個發現,這些發現能夠幫助解答雀類如何實現快速的鳴叫并且在飛行過程中如何保持如此復雜的鳴叫。伊萊曼斯博士說道:“我們發現鳴管中的骨骼適應于難以置信的快速移動。”

  他補充道:“所有的小骨骼都非常結實但卻非常輕,因此它們能夠以非??斓乃俣纫苿?。這就使一只雄性鳴禽能夠發出吸引雌性的快速鳴叫。我們也發現由于一根楔形骨頭連接到胸腔,所以在鳴叫的過程中鳴管是非常穩定的。”

  除了骨頭和軟骨之外,這個3D模型也揭開了發音器官的肌肉結構。伊萊曼斯博士告訴BBC自然頻道:“細小鳴管骨頭的運動是由排列復雜的七塊肌肉控制的,這些肌肉多發音進行各個方面的控制,比如說音高和音量。”

  在這一領域鳥類已經成為許多神經學研究的模型,但是鳥類發聲的身體結構很少引起注意。伊萊曼斯博士說道:“盡管我們尚不清楚鳥類鳴叫的時候由哪一塊肌肉進行控制,但是現在我們更好的了解了這14塊肌肉如何能夠一起工作。對于理解大腦如何控制發聲并且把它轉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些歌聲,這是非常重要的進步。”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4523.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