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簡稱“中國光博會”)2日在武漢舉行,當前國際社會熱捧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成為焦點。專家們稱,3D打印與傳統制造互為補充,不會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十屆中國光博會由中國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等共同主辦,以光電領域新技術和新產品、技術創新成果、技術項目需求、工業設計創新成果為展示重點。
本屆光博會設立了規模巨大的3D打印專題展,3D領域國際知名企業英國雷尼紹、澳大利亞微3D、德國SLM公司、美國3Dsystems公司,及國內知名的新瑞達、落地設計、上海微思、濱湖機電等企業攜最新3D打印產品和技術參展,引人注目。
當天舉辦的2013中國武漢增材制造技術國際論壇上,“中國立體打印機第一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史玉升、英國雷尼紹公司中國區負責人、清華大學教授林峰等海內外3D打印界權威專家,圍繞其新原理、新工藝、裝備與材料、模具制造、生物制造、數據處理與軟件、應用推廣等展開研討。
專家們認為,個性化制造將成未來趨勢,傳統制造方法越來越無法滿足需求。在一些工藝復雜、性能要求高的領域,3D打印具有低成本、低周期、高質量等優勢,未來商用前景廣闊。
據史玉升教授介紹,當前美國已將3D打印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已紛紛設立相關研究中心。盡管目前全球3D打印僅有22億美元的市場,但其近年來年增長量均超過20%,正成為創新工藝的“催化劑”。
3D打印到底是引領制造業變革的“未來勢力”,還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針對國際上的這種爭論,眾多與會專家均認為,3D打印與傳統制造技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并不會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
“一個物件,簡單的地方用傳統制造,復雜地方可用3D打印,兩者可以相互配合。”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林鑫認為,隨著3D打印材料的增加,其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廣泛,目前中國飛機、汽車等高端制造領域,已開始運用3D打印技術。
專家稱,中國3D打印技術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幾,政府應加強技術儲備,建立技術標準,加快高性能3D打印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動其與傳統制造技術融合,并防止各地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