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人實驗室”(BeAnotherLab)是一個研究團隊,專注于實驗性的技術成果演示。該技術能夠把他人的感知世界展示在使用者面前,包括共鳴、容忍和自我了解。這個研究小組的“性別交換”實驗,能夠讓兩個戴著攝像頭和虛擬現實顯示器的人同步他們的行動,并進行“身體交換”。但是,在這個實驗成為新聞頭條的時候,研究小組只實現了實驗中的一小部分體驗。
最近科技新聞寫手亞倫·索普瑞斯,參觀了這個研究團隊,并親身體驗了這套稱之為“成為另一個人的機器”的系統。亞倫當時并不確定能體會到什么,并對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表示懷疑。他先是體驗了裝置簡單的“性別交換”,戴上一個虛擬現實顯示器(光芒網注:該設備的生產商Oculus昨日于紐交所IPO并上市),與亞倫互動的研究人員稱之為“執行者”,在胸前配備了一臺攝相機,以跟蹤他的頭部運動并實時的進行相應動作。在整個實驗中,執行者都會觀察著亞倫并用其身體映射亞倫的姿勢和動作。
下面是亞倫·索普瑞斯在網站上發布的部分內容:
我被小心地放入與執行者進行關聯的位置,戴上虛擬現實顯示器。研究人員要求我閉上雙眼,耳機中傳來一個女性的聲音,介紹自己是來自德國的人類學家諾瑪,此次實驗的執行者。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還在同一間屋子里,但眼前的景象卻已截然不同。我的手看上去已不再是我的手,我的腿也不是我的腿。但當我緩慢的移動時,這些不屬于我的肢體卻跟隨著我的每一個動作,我開始抓狂。
通過Oculus,我看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菲利浦·伯特蘭德(Philippe Bertrand)走近我,向我揮揮手,然后跟我握手。我伸出手與他的手握在一起,我感覺到了這一點,這種感覺非常完整。諾瑪的聲音不斷的傳入我的耳朵,我沒有時間考慮身體的精確動作,諾瑪對女權主義和女性自我形象的觀點闡述進入我的腦海,并漸漸地成為我的意識,我變成了諾瑪。
我檢測了一些實驗物體,并有機會在鏡子中觀察自己的新面孔,大概花了30分鐘。我被再次要求閉上眼睛,重新擺放到一個位置。當我睜開眼睛時,我看到了我自己,或說是1個小時之前的自己。在與1個小時前的自己握手之后,實驗結束。
把這套實驗裝置稱之為沉浸式設備,是在貶低它的身價。在短短的30分鐘體驗里,我真的忘了自己是誰,我在哪兒,發生了什么,我變成了諾瑪。重新整理思路之后,整個體驗過程開始變得清晰。這次實驗中還有第四個人,這個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丹尼爾·岡薩雷斯·佛朗哥,是他主導著整個實驗。當伯特蘭德和諾瑪互動時,當他和我握手時,實際上是佛朗哥在執行伯特蘭德的每一個動作。視覺雖然是感覺的重要因素,但觸覺才是把幻象變成現實的關鍵。
通過模擬觸覺來實現“遠程呈現”的想法與這個詞本身一樣陳舊。“遠程呈現”是未來學家帕特里克·岡克爾(Patrick Gunkel)在1979年的一篇論文中首創,并由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創始人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所普及。明斯基在文章寫道:“要想建立真正的遠程呈現,我必須提供更多的自然感覺通道,觸摸、壓力、質感和震動……”明斯基當時試圖做一個遠程呈現的實例,他認為這個實例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安全和富有成效的工業前景。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現如今更多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遠程互動。
我體驗的這套裝置僅僅是它目前已經能夠達到的效果,而伯特蘭德表示它能做到的事情非常之多。“把自己想像成阿凡達,它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如此的功能強大。”
“另一個人實驗室”在性同一領域已經研究的非常廣泛,它的性別交換體驗視頻已經被上百萬人瀏覽過,并引發了公眾的熱議。
親身體驗過這套裝置的南丹麥大學的體驗設計教授羅伯特·考克森(Robert Coxon)表示:“理解他人的感受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一直都在尋求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辦法,尋求了解他人看待事物的感受。”考克森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那些有著健康問題的患者,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些病人,考克森希望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個人體驗系統。
考克斯也曾做過與我相同的實驗,盡管他的觸動程度要小,但他還是對這套裝置的潛力非常感興趣。“我有些失望,我原本期待的更高。我想進入諾瑪的心里,理解她的感受。”考克斯的確也像我一樣,有過短暫的迷失。他回憶向旁邊張望時,本以為能看到諾瑪,但卻沒有人。這是由于遠程轉換過程中方向感的丟失,研究人員發出的是向右轉的指令,考克斯的頭卻轉到了左邊。
人類的身體無時不刻的都在發出各種信號,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難以模擬和欺騙。毫無疑問,“另一個人實驗室”已經激發了許多人的興趣,并將繼續它的研究。但當我們能夠通過他人眼睛看世界時,世界能夠變得更加美好嗎?這套沉浸式裝置能夠改變世界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