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外形如隨身碟大小的裝置登上眾多科技媒體的頭版,吹起了一股手勢操作的風潮,它就是 Leap Motion。國外老牌科技雜志《連線》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我們評測過的最棒的手勢交互系統”。而最近大紅大紫的科技網站The Verge則稱它是“計算機行業下一款顛覆性作品”。
到底這個 Leap Motion 有什么神奇?它能夠時刻檢測人的手勢,并將這些手勢轉化為電腦程序能夠理解的命令。也就是說,我們在電影《少數派報告》里看到湯姆·克魯斯舉起雙手瀏覽檔案資料,以及在電影《鋼鐵俠》看到托尼·斯塔克在 3D 桌面上調整零件、設計制造“鋼鐵俠”的情形,能夠在我們自己的電腦面前呈現。
電影《少數派報告》,克魯斯舉起雙手瀏覽資料。
為什么《少數派報告》和《鋼鐵俠》里面的場景令人激動呢?歸根結底,我們渴望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時候就如同指揮自己的手臂一般自然靈活。但看看電腦上的鼠標、鍵盤,以及電視遙控器上密密麻麻、80% 情況下完全用不上的按鍵,我們就能明了——即便可觸摸電容屏在手機 領域大規模流行之后,許多電子設備的人機交互仍然沒能改變。
電影《鋼鐵俠》劇照,托尼·斯塔克在 3D 桌面上調整零件、設計制造“鋼鐵俠”。
“體感交互”:從科幻走進現實
實際上,游戲領域在人機交互上的探索,要比其他行業探索得更早,比如六七年前任天堂發布的 Wii,就通過類似電視遙控器一般的手柄,開創“體感交互”的先河。
就拿《超執刀》這款游戲來說吧,我們需要通過游戲手柄來操作手術刀,在限定時間內,通過種種手段來完成手術。在游戲過程中,握著游戲手柄,真的有種拿起手術刀的感覺,那種直接的體驗,是以前那種十字方向鍵的操作方式無法帶來的。后來微軟開發出 Kinect,則將“體感交互”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它讓人擺脫了手柄,直接通過身體的動作,就能夠讓游戲中的人物跟隨自己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其實,不論是 Wii、Kinect 還是 Leap Motion,其技術基礎都是“光編碼技術”——通過對一定區域內的景深進行編碼,然后用激光掃射場景并攝下衍射效果,再通過軟件計算,最終便得到較為精確的物體形態及運動軌跡。不過,Wii 和 Kinect 都是原本用于電視游戲的產品,信號識別的精度要求不高。而在電腦屏幕前面這樣狹小的空間里,若要精確識別人的手勢,則需要提高精度。
用 Leap Motion 玩切水果游戲的示意圖。
Leap Motion 的精確度很高,能在 4 立方英尺的工作空間達到 1/100 毫米內的檢測誤差。結果是,Leap Motion 可以精確感知到我們十個手指的運動軌跡、手掌的傾斜角度等等。只要程序支持,我們通過手勢,就能實現較為復雜的操作。比如說,在 AutoCAD 里面,組裝虛擬元件,或者是通過直接在空氣中繪圖等等。
Leap Motion 已經向開發者發放了 12000 個開發板,有安全應用利用它來識別用戶手勢,用來解鎖;在醫療方面,Battelle 研究中心開發一個與 Leap Motion 相連的應用,讓醫生在手術過程當中也能控制電腦,而不必煩惱如何摘掉沾滿血的手套。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連線》以及 The Verge 對 Leap Motion 的評價如此之高——當一個產品性能不足的時候,即便有著美好的前景,那么它也只是花瓶,但 Leap Motion 的性能已經滿足桌面手勢操作的要求,這也意味著,電腦上的“體感交互”完全可以從科幻走進現實。
從 Leap Motion、MYO 到 SpaceTop
不過,技術的世界發展飛快。在 Leap Motion 流行開來不久,一個名為 MYO 的神奇手鐲也引起不少人注意,它所采用的技術也蘊藏著潛力。
它不通過攝像頭來偵測人的手勢,而是通過監測手臂中不同肌肉運動所引發的電子信號變化,來確定手勢和命令。這種方式擺脫了對攝像頭的依賴,由于可以隨身佩戴,可利用的場景更多。MYO 通過低功耗的藍牙 4.0 版本和電子設備相連,目前可以識別 20 種手勢,包括音量下降,停止(將手握拳),甚至手指的細微指令。從手勢識別的數量來看,MYO 不如 Leap Motion,但可攜帶是它的一大優勢。未來若能更加精確地偵測電子信號,MYO 的手勢數量說不定能進一步提升。
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IT) 的研究生李鎮河在微軟應用科學部門實習期間,開發了一個 3D 視圖交互界面 SpaceTop,這個界面融合了 3D顯示器和體感交互兩大方面的技術。在演示視頻當中,李鎮河將手伸進空中,就能夠選取某個窗口,放大圖片,甚至也能操作 AutoCAD 里面的模型。所有電腦里面所顯示的東西,就好像真實世界的物體一樣,能夠被我們握在手中,并加以改變。
Leap Motion、MYO、SpaceTop 這三樣新鮮東西的出現,都削弱了鼠標的地位。當我們的手能夠直接操作電腦里的程序時,我們到底還需要鼠標做些什么呢?想一想,在 iPhone 出現之前,所有產品都擁有大量按鈕;而 iPhone 之后,幾乎所有產品都希望有一個可觸摸的屏幕,鼠標和鍵盤不再是唯一的輸入方式。由于智能手機 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又有多少孩子打小時候開始就知道鼠標和鍵盤這樣的東西呢?在美國的圣何塞地區的一所學校里,平板電腦已經成為學生最常用的學習工具,他們在 iPad 上查找英文單詞的意思。
曾設計過《少數派報告》中著名的手勢界面的 MIT 前研究員 John Underkoffler 說,“如果你能像在物理世界中一樣,將人類的雙手和聲音運用到電子世界,那將是非常有表現力的。如果拋開鼠標這個塑料塊,你將能夠以非常不同的、高帶寬的方式,在自身和機器之間傳輸信息”。